84年贺子珍临终前,提出欲安葬于北京,邓小平得知后连下两道命令

素年文史斋 2025-03-07 13:50:15

“你们的爸爸走了,临终时连儿女也不在身边,我也不能去。”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了出来,贺子珍得知后却无法亲自去到北京送行。

1984年,她再次提出死后安葬在北京的要求,被邓小平连下了两道命令。

贺子珍为何执意要到北京?邓小平又是否答应了呢?

分道扬镳

1937年,在延安的毛主席收到了一方手帕,谁也没想到,上面是贺子珍写的诀别信。彼时,是两人结婚的第9个年头。

1927年,贺子珍作为井冈山上的第一位女战士,与带领起义部队的毛主席相识。那时的毛主席,误以为杨开慧牺牲,悲伤不已,又与国民党反动派斗智斗勇,一度负伤,与贺子珍日久生情。

1928年,毛主席与贺子珍结婚。

婚后,贺子珍孕育过三子三女,一个儿子走失,四个孩子夭折,唯有女儿李敏是唯一被确认在世的孩子。

在那段艰苦的革命时期,贺子珍一边承担着照顾孩子和生产的重任,一边作为毛主席的秘书,奔波在革命前线。

对于这一段感情,毛主席曾亲口承认:“贺子珍是对我最好的女人。”而主席对贺子珍的关心也有目共睹。

1935年,贺子珍随长征队伍前行,在路过一个小山村时遭到了敌机轰炸,她不顾自己有孕在身,组织安排伤员隐蔽,被敌人投下的炸弹炸伤。

贺子珍奄奄一息之际,告诉身边人:“不要将我负伤的事情告诉毛主席。”

可纸包不住火,毛主席很快得知,匆匆骑马赶来,看到不省人事的妻子,连声呼喊:“子珍,子珍……”眼泪也流了出来。

这是主席鲜少动情的时刻,但是,世事难料。

1937年,贺子珍再次怀孕,而且,身体内的弹片没有取出,决定前往苏联治病。而这一别,成了两人感情分裂的开始。

在主席后来的回忆中提到两人分开的原因,遗憾地说:“我们吵架是‘钢铁碰’。”

贺子珍也说:“我17岁参加革命,思想上是很进步的,老毛和我吵架也行,但后来吵都不吵,隔阂也越来越大。”

而且,刚强的贺子珍,还拒绝了毛主席派去接她回来的警卫员,1938年10月,她抵达了莫斯科,不久后生下了与毛主席的最后一个儿子,取名柳瓦,但这个孩子染上流感而死。

很快,贺子珍也因为精神疾病,入院治疗。她的病情时好时坏,不久后李敏和毛岸英、毛岸青也到达苏联。

1947年8月,除了毛岸英先一步回国,她与李敏、毛岸青再次踏上了祖国的土地,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她一直有个心愿,想去北京,更准确地说,想再见一见毛主席。

了却心事

可是,一开始,贺子珍被安排到了上海,暂住在哥哥贺敏学的家中。

不过,毛主席得知消息,第一时间打电话拜托上海市市长陈毅:“妥善安排贺子珍同志,费用从我稿费里扣。”

直到1959年的庐山会议召开,贺子珍才终于再次见到了毛主席。

一见面,她的精神崩溃了,一直不停地哭,毛主席安慰道:“我们见了面,你不说话,老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

贺子珍慢慢平复了情绪,与毛主席拉起了家常,还提到了自己在苏联时的情况。而主席也问出了心底的疑问:“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她哽咽地说:“都是我不好,当初是我太不懂事了!”

毛主席与贺子珍分别后,又专门打电话询问贺子珍的目前享受到的待遇是什么,得知是副省级待遇,满意的点点头。

而这次见面,也成了两人的最后一次。

之后,贺子珍经常到庐山休养,盼望着再见一次毛主席,一直未能如愿,而她更想到北京去,但被人劝阻。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病逝的消息率先被女儿李敏得知,她一边赶到中南海,一边安排丈夫孔令华带着小女儿孔冬梅前往上海,安抚贺子珍的情绪。

果然,贺子珍惊闻噩耗,恸哭不已,无比后悔没能一直陪在毛主席的身边,还埋怨自己没能让李敏劝说主席保重身体。

她这时没能去北京,但仍戴上了黑纱,1979年,她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终于了却前去北京的愿望。

1984年,贺子珍生命垂危,提出葬在北京,邓小平不仅同意,还下达了两个命令:我们中央的领导人都要送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一室。

她的骨灰,最终葬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与其他为革命奋斗的先烈们一同,长眠于地下。

8 阅读: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