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正在北京举行。在碧桃、玉兰、早樱等春花簇拥下,这场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的盛会,不仅是一场科技领域的顶级对话,更是一扇观察未来世界的窗口。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从生物技术到绿色能源,全球顶尖科学家、企业家与政策制定者在此汇聚,共同探讨科技如何重塑人类文明,让中关村论坛成为链接当下与未来的重要枢纽。
新质生产力已开启一场催人奋进的变革。
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上,近百台机器人活跃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场景,为与会嘉宾提供服务。各类硬核科技轮番登场,从底层技术到场景应用全景展示,让参会者见证创新如何重塑产业生态。
作为本届论坛的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指向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本身,更是技术对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人类生存方式的系统性重构。围绕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6G、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与会嘉宾深入探讨前沿科技进展和产业发展趋势。人工智能正在赋能千行百业,将劳动力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量子计算可能彻底改写信息处理与加密逻辑;合成生物学或将颠覆传统医疗与农业模式……指向未来的技术,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强劲动力。
全球科技合作是破解人类共同挑战的钥匙。
中关村论坛既展示了中国在关键领域的创新突破,也直面全球治理的共性挑战。论坛上,“用数字科技驱动可持续发展”“全球技术转移新格局下的机遇与挑战”“开放共享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等议题吸引了各国嘉宾的参与和热议。
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能源危机等全球性挑战面前,科技合作从未如此紧迫。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单边主义与零和博弈已不合时宜,唯有全球合作才能实现技术向善的终极目标。全球科技合作的本质也不是简单的技术转移,而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形成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构建技术共享、共创未来的良好生态。
中关村已成长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
科技没有国界,但需要桥梁。今天的北京,正在搭建这样的桥梁。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金名片”,中关村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中关村论坛正在塑造一种新的科技文化:既强调竞争中的领先,更倡导合作中的共赢。
开源,才能放大基数。人类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临界点,单打独斗的研发模式已成过去式,开放、协同、包容的创新生态才是制胜关键。当技术突破的速度超越地理边界,谁能率先构建连接全球智慧的节点,谁就能在未来的文明图谱中占据主动。
沟通中外,链接未来,点燃梦想。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以北京为中心,向全球释放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强信号。在这里,科技与未来相连,而连接的密码,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佘惠敏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