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深秋,河南辉县,一场围绕“醋”的闹剧上演,将小地方营商环境的顽疾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52岁的姚江,一个在制醋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怀揣着回馈家乡的梦想,却在“办证”这道坎上摔了个趔趄,1200万投资如同打了水漂,曾经的雄心壮志也逐渐被现实的冰冷浇灭。
这不仅是某位企业家的个人遭遇,也反映了当地营商环境的问题,是个需要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小地方办证难,其实是当地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姚江的创业故事始于2022年。
彼时,他已在制醋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也积攒了一定的财富。
他决定在家乡辉县郭庄村投资建厂,生产食醋,既能利用自身优势,又能带动家乡经济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这个想法得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的支持,他们共同出资1200多万元,在郭庄村选址,购置土地、建设厂房、引进设备,一切似乎都在按计划进行。
项目顺利得到了辉县市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门的批准,这让姚江更坚定了信心。
没想到,一张小小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竟然成了姚江创业路上的大难题。
2023年8月,厂房改建完工,姚江开始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
辉县市市场监管局收到了申请,但这只是个开始。
后续的现场核查却迟迟没有动静。
姚江找了好几次相关部门,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没空”。
一年多的时间里,厂房空置,设备蒙尘,租金、维护费用不断支出,却不见任何收益,当初的创业激情逐渐被消磨殆尽。
无奈之下,姚江把辉县市监局告上了法院。
2024年9月,法院判决市监局在30日内对姚江的申请作出处理。
然而,胜诉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一个月过去了,核查人员依旧没有上门。
姚江的工厂,依然静悄悄地矗立在郭庄村,像一个沉默的巨人,诉说着创业的艰辛和无奈。
最终,姚江选择了向媒体曝光此事。
一时间,舆论哗然,一个投资千万的企业家,竟然被一张小小的许可证卡住,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猫腻?
媒体的介入,也让这起原本默默无闻的“办证难”事件,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事件曝光后,新乡市市场监管局迅速做出回应,称情况基本属实,并已组成核查组进驻核查,承诺将全力推进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办理。
11月1日,三名工作人员终于来到姚江的工厂进行现场核查。
事情似乎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公众的疑问依然存在:为什么之前迟迟不行动,非要等到媒体曝光才重视?
这背后是不是有不作为、拖延或者乱来的情况?
“没时间”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记者的调查揭开了这层遮羞布。
核查组成员拒绝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是因为孩子要升学,有的觉得非工作日不方便,还有的直接说因为性格原因不想接受采访。
这些理由听起来可能有点离谱,但实际上确实反映了一些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服务水平。
他们习惯于“等、靠、要”,缺乏主动服务意识,甚至将企业的事情视为“麻烦”,能推则推,能拖则拖。
“办证难”带来的危害:姚江的遭遇并非个例。
在一些地方,企业办事难、办证难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也损害了地方的营商环境。
对于姚江来说,“办证难”直接导致其工厂无法正常投产,1200万的投资无法产生效益,合伙人纷纷撤资,他本人也背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
更重要的是,这场旷日持久的“办证”拉锯战,彻底消磨了他的创业热情和对家乡发展的信心。
类似姚江这样的案例,在一些地方并不鲜见。
一位企业家曾吐槽,他在安徽某地投资建厂,结果被各种繁琐的审批流程和不作为的政府部门折磨得身心俱疲,最终不得不选择撤资。
这些案例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地方营商环境亟待改善。
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小地方的营商环境往往差不少。
在发达地区,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强,办事效率高,企业能够快速获得所需的证件和审批,可以集中精力发展业务。
而在一些小地方,行政审批流程繁琐,效率低下,“吃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企业办事难、办证难,发展受阻,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开。
这种营商环境的差异,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不好,直接影响到能不能吸引投资、留住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
如果一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差,企业就会望而却步,人才也会流失,最终导致经济发展滞后。
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姚江的办证经历反映出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优化营商环境不光是政府的事,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想彻底解决“办证难”这些问题,得从多方面入手,共同努力。
要简政放权,精简审批流程。
很多时候,“办证难”并非真的“难”,而是人为设置的障碍太多。
要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让企业少跑腿、少花钱、少等待。
现在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企业可以在线上办理业务,一次性搞定,让办事变得更方便快捷。
要加强监管问责,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
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行政审批流程进行全程监督,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
只有让那些“不办事、不作为”的人付出代价,才能真正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另外,要提高服务质量,转变政府的角色。
政府部门应该从过去的管理角色转变为服务角色,积极为企业提供支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要多培训政府工作人员,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让他们真正明白“为人民服务”的意义。
此外,要建立透明的办事机制,公开办事流程、收费标准等信息,让企业办事更加透明化、规范化。
可以设立专门的咨询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办事指南等服务,让企业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
最后,要加强社会监督,鼓励企业和公众对政府部门的服务进行评价和监督。
可以通过设立投诉举报平台、开展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收集企业和公众的意见建议,督促政府部门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一起努力。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企业要积极配合,遵守相关规定,主动参与营商环境建设;社会各界要加强监督,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姚江的遭遇,折射出小地方营商环境的困境,也引发了人们对政府职能和服务意识的深刻反思。
一个投了千万的企业家,竟然因为一张小小的许可证被卡住了,这不仅让企业家觉得很无奈,也反映出地方政府的工作不到位。
“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难题并不是无解的。
关键在于地方政府是否真正重视营商环境建设,是否真正把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
优化营商环境,不能光说不练,得真刀真枪地干。
姚江的故事提醒我们,企业投资不仅是投钱,更是对当地营商环境的信任。
如果一次次的信任被辜负,谁还愿意留下来发展呢?
辉县市市场监管局的通报,这才刚开始。
到底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得看时间的检验。
我们期待,姚江的工厂能够早日投产,也期待更多的地方政府能够真正重视营商环境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让更多的创业者能够安心发展,为地方经济贡献力量。
优化营商环境是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终点,只有更好的追求。
只有持续努力,才能创造一个更公平、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投资,推动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希望姚江的遭遇,能够成为一个警示,促使更多的地方政府反思和改进,让“办证难”不再成为企业发展的拦路虎,让营商环境成为地方发展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