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间我有爽直的声名,在恋爱上我是一个低能儿。
这是诗人戴望舒对自己的评价。
图|戴望舒
提起戴望舒,都会想起他的成名作《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这首诗不知出现在多少代青年人的日记里,都渴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结着幽怨的姑娘。
戴望舒的初恋是施绛年,是戴望舒好友施蛰存的妹妹,两人初次相识时戴望舒22岁,施绛年比他小5岁。
初次见面戴望舒便被这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所吸引,他开始展开热烈的追求,一封接一封地给她写信,表达爱意。
我将对你说我的恋人,
我的恋人是一个羞涩的人,
她是羞涩的,有着桃色的脸,
桃色的嘴唇,和一颗天青色的心。
——戴望舒《我的恋人》
但是在爱情上,戴望舒却没有他在诗中那样浪漫,相反他性格忧郁、内向,而施绛年活泼、开朗,巨大的性格差异让施绛年对这段感情没有兴趣,再加上戴望舒童年一场天花后脸上留下的瘢痕,也使施绛年不悦。
总之,对于施绛年来说性格、外表都不合适。
戴望舒没有退缩,他选择了另一个极端的方式,他对施绛年说如果不接受他,他就自杀。
还别说,这个方式还真的起了作用,也不知施绛年是被吓住了还是感动,总之是答应了。并且两人于1931年订婚。
图 | 戴望舒(前排左一)在画家常书鸿的巴黎寓所合影
订婚后的戴望舒本以为这段爱情已经稳定了,可是施绛年却提出了一个条件,为了以后的生活,戴望舒必须出国留学。在那个时代,出国留学后的知识分子都会有一个很好的前程。
出国留学意味着两人要长时间异地,这对一对恋人来说是一项艰难的过程,同时也存在爱情的变数。
但是戴望舒同意了。
1932年,戴望舒去法国留学,从中可以看出,戴望舒是真心爱施绛年的,为了两人美好的未来、为了给另一半美好的生活,戴望舒只身远离家乡、在外求学。
戴望舒是这么想的,但是施绛年不是。
戴望舒出国没多久,她便与其他人谈起了恋爱。也许在她心里,她从来就没有真正喜欢过戴望舒吧,两人订婚,多半只是出于感动吧。
施绛年及其家人出于不耽误戴望舒学业的考虑,都极力隐瞒施绛年另有新欢的事情戴望舒虽然在信中感到施绛年的冷漠,但是也没有过多的猜忌。
在国外的戴望舒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生活非常艰苦,但为了爱人他一直在坚持,他不时地与施绛年发电报,寄托思念之情。
戴望舒知道施绛年喜欢他人,是在三年后了,当时他学成归来,却见心上人早已变心,伤心、悲愤、失望,众多感情夹杂在一起,戴望舒试图挽回,但根本无望,最终戴望舒登报解除婚约。
这场恋爱对戴望舒的打击是巨大的,更何况还是他的初恋,竟以对方背叛而告终。
图|穆丽娟
戴望舒的第二段恋爱还是朋友的妹妹,当告别第一段爱情后,戴望舒整日苦闷,好友穆时英看不下去了,就决定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他。
穆时英也确实够意思,他的妹妹穆丽娟不仅人长的漂亮,而且比戴望舒小13岁。
穆丽娟早就知道戴望舒,对其才华非常崇拜,两人的恋爱开始的很顺利,1936年,戴望舒和穆丽娟在上海新亚饭店举办了婚礼,不久后诞下一个女儿。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初恋不要他,但是却有一个更年轻漂亮的女孩与他相守,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两人婚后的生活比较平淡,戴望舒的性格内向,平时就是看书,所以婚姻生活较为单调。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这点上真的能很好的形容戴望舒的婚姻。
婚后,戴望舒的大男子主义显示的淋漓尽致,家里大事小情他经常独自做主,不过问妻子意见,虽然让穆丽娟感觉不适,但是二人的婚姻还是正常的往前走。
让二人真正走向离婚的事情主要有两个,一是穆时英被军统特工暗杀,作为妹妹的穆丽娟想去上海奔丧(这时戴望舒与穆丽娟在香港生活),但是戴望舒坚决不允许。原因是此时的穆时英已经为汪伪政权服务,身怀民族大义的戴望舒对穆时英早已失望至极。
图|穆丽娟与女儿
夫妻二人大吵了一架,戴望舒终没有让妻子去奔丧,夫妻二人从此有了巨大的隔阂。
第二件事是,不久后穆丽娟的母亲去世,戴望舒却扣下电报不告诉妻子,等到穆丽娟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时,母亲早已去世多日,她火速赶往上海……。
这次穆丽娟更加愤怒了,她认为戴望舒已经突破了她的底线。
穆丽娟坚决离婚,任凭戴望舒如何解释道歉都没有用。眼见婚姻破裂,戴望舒又想起了当年追求初恋的方法,他这次真的做出了自杀的举动。
现在幻想毁灭了,我选择了死,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朵已经5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苦恼,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
1940年12月,戴望舒苦留妻子无果,写下绝命书服毒自杀,幸亏被朋友救了。
得知戴望舒自杀消息的穆丽娟并没有因此心软,她通过律师办理了分居,将女儿交给了戴望舒。
图|戴望舒和杨静婚礼照片
这段婚姻彻底结束了。对于二人的离婚穆丽娟曾有这样的解释:
离婚理由是因为性格不合,还有就是年龄差距,他比我大13岁。戴望舒喜欢窝在书房看书,写作,很少和我说话……我从小就是家中的掌上明珠,所有人都很重视我关心我。但是自从和戴望舒结婚后,却一点地位也没有。我还年轻,只有20多岁,不能就这样过一辈子……
又是性格不合。
按理说两次遭受爱情打击的戴望舒应该总结一下经验了,他这两次恋爱对象都是一个比一个小的女生,为何最后都以分手告终,是不是与自己大男子主义、以及极端的性格有关呢,遇到打击就想自杀,如此不尊重自己的生命。
虽然爱情遭到打击,但是对于事业、对于国家,戴望舒还是充满了热情,他积极宣传抗日,在香港时还被抓进了监狱,遭受了巨大折磨,在这点上,又让人非常心疼,每个朋友都希望他能有稳定的归宿。
图|戴望舒和杨静及女儿
1942年,戴望舒迎来第三段感情,他与大同图书馆的印务局抄写员杨静相识,这位杨静只有16岁,与戴望舒相差了整整21岁。看来,诗人戴望舒总是与十多岁的女孩有缘。
很快两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是这场婚姻却让戴望舒十分累心。
虽然在结婚时,穆丽娟也十分年轻,但是穆丽娟十分贤惠,而杨静则显得十分任性,她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戴望舒争吵,只要是她觉得戴望舒不够宠爱自己,便会生气。
戴望舒的性格是很安静的,两人的性格也是非常不合适。
但是让戴望舒万万没想到的是,在1948年,杨静竟然喜欢上了别人,这比初恋还过分,初恋分手时两人毕竟没有结婚,而杨静移情别恋则是发生在婚内。
在挽回无望的情况下,戴望舒选择了放手。
其实这段感情,无论怎么看,杨静爱戴望舒的金钱和名望都多于爱戴望舒这个人,杨静移情别恋的背景是,当时戴望舒因参加教授罢课活动而被诬告,声名一落千丈,杨静在这之后移情别恋。
图|戴望舒和杨静及子女合影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诗人戴望舒一生三段感情,两次婚姻,都难以走到终老,那个结着幽怨的丁香姑娘,在现实中戴望舒没有遇到,也许她只存在于戴望舒的诗中。其实,戴望舒最应该珍惜的是穆丽娟,如果他能吸取第一段感情的经验教训,在婚姻中灵活一些,况且妻子母亲去世,作为丈夫怎能不为妻子考虑一下?在感情方面,戴望舒对自己的评价很准确。
参考资料:《雨巷诗人—戴望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