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快结束的时候,咱们国家的外交部长突然就被免职了。这时候,正在国外忙活的黄华被火急火燎地召回国内,让他来挑起外交部长这副担子。
当他提出问题时,李先念同志用行动来给他说明了一下。
那位外交官到底犯了啥事儿被炒了鱿鱼?李先念对黄华又采取了啥行动呢?
【总理提拔,成就斐然】
1976年11月的时候,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了第三次大会,会上大家商量了一下,做了个决定,就是把当时的外交部长给撤职了。
没多久,远在国外的黄华就收到了消息,急匆匆地赶回了国内,直接上任,当上了外交部的新领导,准备开始接手后面的工作。
说到那位被撤了职的老部长,他的外交工作,到这里就算是彻底结束了。
他是由周总理亲自栽培的外交官,过去常在总理身旁亲历各种外交事务,深得总理信赖,被视为外交方面的得力接班人。
他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永远难以忘怀的灿烂笑容,书写了一段段传奇故事。他的事迹,如同星光般璀璨,让人们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里,他的笑容仿佛被定格,成为了永恒。他不断创造奇迹,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让人津津乐道。
【他就是乔冠华,以“乔的笑”名扬世界】
1913年,他出生在江苏盐城,打从中学那会儿起,就对马克思主义特别着迷。后来,他跑到日本、德国这些地方去留学,心里想着的是学成归来,好为国家出点力。
他文章写得特别棒,特别是那种讲时事的评论,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说话直接又狠辣,让读者收获满满。
1949年新中国一建立,周总理就扛起了外交的大旗,他亲自上手,组建了外交团队开始干活。
他亲自挑选人选,让乔冠华担任外交政策委员会的副头儿,还让他做了国际新闻局的局长,对乔冠华那是相当看重,给了他不少重要的职责。
在诸如朝鲜停战谈判、日内瓦会议这些关键的外交大事上,总能瞧见乔冠华的身影。他活跃在这些重要的外交场合,每一次都不可或缺。无论是处理朝鲜停战谈判的复杂局势,还是在日内瓦会议的紧张氛围中,乔冠华都稳稳地站在那里,参与并推动着事情的进展。他的存在,就像是一个标志,告诉大家:这里,有他在,就有了一份坚定的力量。
到了1971年那会儿,他已经当上了外交部的副部长,成了周总理身边最得力的助手。就在那一年,发生了件特别大的事儿,咱们中国重新在联合国拿回了本该属于我们的合法位置。
毛主席让他来当头儿,带领中国代表团。他的文笔那是杠杠的,不用多说,现场一开口讲话,那感染力也是绝了。
毛主席和周总理找他谈话,意思是让他以一个既不自大也不自卑的姿态,代表咱们中国再次站上国际大舞台。
联合国大会一锤定音,决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后,乔冠华被记者逮个正着,问起他这时候心里怎么想。
他笑得特别大方,在镜头前就咧开了嘴,用最直接的表情展现自己的快乐。国外记者的镜头也捕捉到了这一幕,结果它就成了中国,甚至全世界外交史上一个让人难忘的经典画面。
在后面的讲话里,他毫不客气地批评了美国想要插手别国内部事务,还想搞出个“两个中国”的鬼点子。
他向全球各国保证,中国永远都不会去攻打别国,也不会去推翻人家的政权,干那些不道义的事儿。
每个国家的事务都由老百姓自己说了算,至于全球的事儿,那就得大家伙儿一块儿商量着来。规矩就是规矩,啥时候都不能变。
中国人嘛,一般都比较含蓄,像乔冠华这样,在国际大舞台上,直接了当地发表宣言,还真是挺少见的。
但就是这次发言,让外国人又一次明明白白地知道了中国的立场。
1972年,尼克松来到中国,眼看就要发布《中美联合公报》了,这时候乔冠华又碰到了新的难题。
说到中国和美国之间最关键、最原则的事儿,那肯定是台湾问题了。中国这边呢,就希望美国能认清楚,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全世界都只有一个中国。
可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老是说得不清不楚,让人摸不着头脑,根本没法让人安心。
聊起公报内容,中美两边团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乔冠华跟美国那边说,得明确表态要怎么和平处理台湾这事儿,还得答应把军队从台湾撤走。
他说,中国在这事儿上绝不会退让一步。
尼克松和基辛格都觉得他特别棘手,基辛格还跟我国国务院的人直言,乔冠华这个人可难缠了。
当他们越感到没办法应对时,就越能显出乔冠华的真本事。
虽然美国总统和代表们气得直跳脚,直叹气,但到最后,他们还是得照着中国说的做,清楚表明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七十年代那会儿,美国在西方世界里可是领头羊,中国特别把它当回事儿,视为很重要的外交好朋友。
乔冠华能在美国人面前硬气起来,主要还是因为背后有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大力支持。
【上下齐心,才能其利断金】
乔冠华在外交战线摸爬滚打多年,他吃了不少苦,也立下了大功。
很多人,包括他自己,都以为他会一辈子,直到老去的那一天,都在干外交这行当。
谁都没料到,1976年快结束时,他突然就被免职了。
新上任的黄华部长,一接手工作就碰上一堆难题,心里直犯嘀咕,好多问题都憋着想问领导呢。
【性质问题,从严审查】
黄华同志一回国,就听到了好多风言风语,说乔冠华和最近被抓的那四个人之间有点啥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
他赶紧去见了中央政治局委员李先念同志,把心里头的疑问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有些事情不好直接讲出来,但李先念还是委婉地给了解释。
他讲道:
乔冠华这回可真是太过分了,他简直是往坑里越陷越深,眼瞅着都快没顶了。
说着,他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耳朵,一脸认真地示意大家注意。
黄华一下子就明白了是咋回事儿,根本不用多想。
乔冠华啊,那可是周总理一手提拔起来的外交人才,总理没少在他身上下功夫培养。
但在总理生命终章的岁月里,他并未始终坚定地陪伴在周总理身旁。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那会儿,社会上乱糟糟的,有些人就开始捣乱,而且越来越嚣张。
那时候,乔冠华看她的一举一动都特别不顺眼,不光直接说了她的不是,还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反对立场,各种方式都用了。
所以,他大概在1966年的时候,因为这事儿被牵连,挨了整。
不知道是因为压力太大,还是自己想法变了,70年代以后,特别是周总理身体不好的那段时间,乔冠华的态度完全变了个样。
他一边像往常一样忙着工作,一边心里头的政治立场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1972年夏天那会儿,美国来的学者维特克到中国逛了一圈,他特别关心新时代女性的事儿,所以就去找了邓颖超、康克清这些女中豪杰聊了聊。这一聊,可真是让他学到了不少东西。
没过多久,维特克就想聊聊那个人。周总理仔细琢磨了一下,然后点头同意,说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会面聊聊。
礼节性访谈嘛,就是说俩人会聊聊天,但聊得不深,就是碰个话头,说几句就过去了,没必要挖得太深或者太过渲染。
但她才不理会周总理的吩咐呢,直接在维特克面前打开了话匣子,又是讲故事又是引例子,从自己以前的那些事儿一直聊到现在的职位,说个没完没了。
聊着聊着,她忽然说,想让维特克给自己写本传记,好把她的那些了不起的事儿传下去。
他俩的聊天压根儿不像一般客套话,第二天一上班,外交部的人就赶紧跟乔冠华说了这事儿,问他对于江青的情况,有啥好主意。
大家本以为乔冠华会大发雷霆,像过去那样直接严厉地批评她。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却淡淡地说了一句,算了,就由着她吧。
很明显,他就是想当个啥都不管的老板,对她的那些错误外交做法视而不见。
七月那会儿,她自个儿跑到广州去找维特克,一个劲儿地吹嘘自己在政治上的那点功绩,还不停地诋毁我们党里的其他干部,胡编乱造历史,硬是把黑的说成白的,这做法真是太过分了。
乔冠华得知了工作情况,他作为外交部长,随时都能站出来发话,制止那个人继续胡来一气。
从头到尾,乔冠华就反复说了这么一句话:“没法子,就由她折腾去吧。”
就算是个再粗心的人,也能瞧出他是在放纵,根本不把规矩放在眼里。
那时候情况挺特别的,谁也不敢明着说出来有疑问。一直到1976年,那帮人被抓了,党中央这才下了决心,要查查乔冠华的事儿。
【人生终止,心有遗憾】
搜那帮人家的时候,工作人员翻出了一张纸,原来是他们自己搞的一个组阁的小名单。
她打算在党中央搞个自己的小团队,这个团队里她说了算。除了他们四个核心成员,还会拉上一些在言行上都支持她的干部进来。
真让人惊讶,中央领导在名单上一眼就看到了乔冠华的名字。他居然被选为了新的国务院副总理之一,而且在新的班子成立后,他还要继续管外交,职位那是稳稳地往上升啊。
这份名单成了重中之重,对于中央的干部来说,一点差错都出不得。所以,没办法,只能先暂停乔冠华的工作,让他接受单独的审查。
虽然他写了好几百万字的说明和辩解,证明自己跟他们内部没啥直接的利益瓜葛,但调查这事儿毕竟得花时间,他只能慢慢等着看结果咋样。
大家琢磨着,乔冠华可能是想留点余地,别把事情做得太死,好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所以才对他们那么客气。
他心里其实并不赞成那个反革命集团干的事儿,所以就没跟他们一起瞎掺和。
查清真相得花时间好好查一查,验一验。在这段时间里,乔冠华只能无奈地跟他热爱的外交事业说声再见了。
不知道是身体原本就藏有隐患,还是情绪的波动影响了身体状况,1977年3月份,他因为心肌梗塞再次发作住进了医院。紧接着,又被诊断出患上了绝症,情况挺让人担心的。
就在这时候,居然有人想要把病重的乔冠华给关起来。幸好邓公已经恢复工作,他坚决反对,确保了乔冠华能继续接受医疗,这才没让他遭遇更大的不幸。
慢慢地,乔冠华对自己的现状想通了许多。
他把自己在外交战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心得和经验,一股脑儿地记录下来,好好梳理了一番。经过反复推敲文字,最终汇编成了《乔冠华国际述评集》。这本书对外交工作者来说,那可真是宝贵的参考,让大家受益匪浅。
1982年的时候,他虽然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还是硬撑着身子,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里当顾问。他想尽自己最后一份力,给外交工作出点贡献。
1983年9月22号那天,他的精神头稍微好了点,人也比之前清醒多了。可在一旁守着的夫人章含之,心里头却一点也乐不起来。她心里清楚,这不过是老伴最后的回光返照罢了。
没错,章含之把乔冠华扶起来,给他喂了点白蛋白,可他头一偏,呼吸就慢慢没了。医生很快赶到,赶紧抢救,但还是没能救回来。
一位资深外交老将,走完了他既精彩又波折的一生,最终迎来了生命的终点。
【结语】
乔冠华在外交战场上堪称最坚韧不拔的战士,他亲历了新中国众多重要的外交瞬间,对党和国家的忠心耿耿,从未有过丝毫动摇。
他是周总理一手栽培的外交人才,不仅继承了总理的外交风范,还给后来的外交新手树立了一个活生生的工作榜样,就像是教科书里的模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