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紫禁城传出懿旨:庆郡王奕劻晋封亲王,爵位世袭罔替。这位乾隆帝的曾孙,成为了清朝第十二位、也是最后一位“铁帽子王”。然而历史讽刺的是,这个本该守护江山的宗室重臣,却在十余年间亲手掘断了王朝的根基。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岁的奕劻目睹父亲绵性因争夺王爵被流放盛京。家道中落的他蜗居北京胡同,靠着替邻居桂祥代笔家书维系生计。未曾想,这些寄给宫中姐姐叶赫那拉氏(即后来的慈禧太后)的信件,竟因一手好字引起了未来掌权者的注意。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十五岁的奕劻迎来人生转折。慈禧借同治大婚之机,将他提拔为御前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奕劻趁“甲申易枢”之变上位,接替恭亲王执掌总理衙门。甲午战败后,他不仅未受追责,反因筹办慈禧六旬庆典有功晋封亲王。至清末新政时,奕劻已身兼军机大臣、财政处督办、练兵处总办等要职,成为清廷最有权势的宗室。
京城的官员们私下流传着“庆王府门房如市,明码标价卖官”的说法。据英国《泰晤士报》披露,黑龙江巡抚段芝贵曾献十万两白银及名伶杨翠喜,通过奕劻之子载振谋得官职。1908年奕劻七十大寿,礼单上记录着直隶总督袁世凯二十万两、两江总督端方五万两的“贺仪”,连英国公使朱尔典也送来镶金自鸣钟。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七十三岁的奕劻力主启用袁世凯,并在御前会议上公然劝说隆裕太后:“革命军势大,唯有逊位可得优待。”当年轻宗室冲入庆王府质问时,这位铁帽子王早已将巨额财产存入汇丰银行。六年后,奕劻病逝天津租界,末代皇帝溥仪愤然欲赐“谬”“丑”等恶谥,最终在遗老劝说下勉强给了“密”字——追悔前过的谥号,成为历史对这位贪腐亲王的最后注解。
奕劻的生涯如同晚清缩影:凭借慈禧宠信攀至权力巅峰,却将治国才能尽数用于敛财;本应作为王朝支柱,却在危机时刻率先妥协。当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颁布时,北京城百姓戏言:“庆王爷卖了大清,价钱够买半座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