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vs50万,5倍的人数,如此悬殊的军力差距,若是放到实战,那必定是以卵击石,毫无胜算。
然而,在二战史上,就有这么一场战役,10万德军竟活生生打赢了50万苏联人,以少胜多,成就了近代战争史上的一次奇迹!
这,就是著名的哈尔科夫反击战!
而这一切,都仰赖当时德国名将曼施坦因的精彩战术调度,堪称一战封神!
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1、江河日下的德军
其实,在哈尔科夫反击战前,德国的处境实在是不妙。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利,就是对德军的一次沉重打击,堪称是在希特勒脸上那一撮稀疏的小胡子上狠狠捋了一把毛。
此战过后,苏联红军趁热打铁,决定继续攻击德军的南翼,目标直指哈尔科夫。
要知道,哈尔科夫可是东欧的军事重镇,如果拿下它,不仅能削弱德军在乌克兰的影响力,还能为接下来的反攻,奠定坚实的保障基础。
为此,苏联特意集结了50万大军,准备将哈尔科夫完全纳入他们的控制。
50万大军,这个数字听上去就足够让人头皮发麻了,因为此时固守哈尔科夫的德军南方集团军,就只有区区10万人罢了。
10万对50万,根本没有胜算,更糟糕的是,希特勒那句“坚守到底,不准后撤”的命令,更如同压在德军指挥官们脖子上的绞索,明摆着就是让这10万德军原地等死。
在这种情况下,正常人都会感到绝望,但有一个人却不愿放弃,他就是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曼施坦因,这位号称德军“最有脑子”的将领,显然并不准备坐以待毙。他大手一挥,与其等着被动挨打,不如主动给苏联军队来点意想不到的“惊喜”。
虽然手头可用的资源不多,但他有的是战术头脑和信心,曼施坦因明白,以目前的状况,必须以灵活的战术主动出击,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
2、出其不意
曼施坦因果断的选择了闪电战,利用装甲部队,准备从苏军的左翼发动猛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于是,在2月的某一天,德军的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悄悄穿过了乌克兰的冰雪旷野,突然出现在了苏军的防线上。
“看呐!他们来了!”苏军一个年轻的下士惊慌地喊道。
“这不可能!德军怎么会在这儿?他们应该在守城啊!”苏军指挥官眼珠子气的都快瞪出来了。
显然,曼施坦因的战术确实起了效果——对苏军来说,他的操作总无法预测,搞得德军行踪成谜,不一定什么时候就突击到了你的脸上。
曼施坦因的战术可以用“行云流水”来形容,他并没有选择与苏军的主力硬碰硬,而是巧妙地绕到他们的侧翼与后方进行袭扰和切断。
通过快速的装甲部队,德军在短短几天内就使苏军的进攻阵型变得支离破碎,左翼彻底崩溃。苏联人的50万大军在此时显得异常笨拙,他们庞大的兵力反而成了劣势——他们的指挥系统、无法迅速对曼施坦因的突然袭击作出反应。
“你们这些德军的狐狸!”一位苏军指挥官抱怨道,但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队伍节节败退。
曼施坦因的快速机动战术在1943年的哈尔科夫冬天,创造了一个奇迹。
德军士兵们士气高涨,一位德军坦克车长兴奋地对自己的战友说:“我们不只是再度拿下了哈尔科夫,我们还让那些苏联人知道,谁才是真正的乌克兰之王!”
虽然我们都知道最终德国还是战败了,他的这种自信注定是短暂的,但至少在当时,曼施坦因让他的部下们看到了希望。
那么,德军到底又是怎么失败的呢?这还要从一场大雪说起。
3、战争的转折
正当德军在战场上肆意妄为之时,一场大雪倾盆而下,直接搅乱了战局。
在东线战场,冬季从来都是一个关键角色,既帮过苏军也坑过德军。
而这次,冰雪融化让乌克兰大地变得泥泞不堪,坦克轮子深陷泥土中打滑,士兵们在泥潭里也几乎寸步难行。
“真见鬼,坦克根本开不动!”德军一个驾驶员一边大骂,一边使劲踩油门,可坦克就像掉进了沼泽。
德军原本迅速的装甲反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有些士兵甚至不得不丢弃坦克,转而徒步作战。
借着这个机会,苏军也开始进行反攻。
可曼施坦因依旧不愿意放弃,他设下了一个陷阱,利用假装撤退来诱使苏军深入,等待时机对他们的薄弱环节发动致命一击。
这种策略是有效的,很快,曼施坦因就成功地将部分苏军,包围在了哈尔科夫以南的一个区域。
苏军士气受挫,双方陷入了僵持。
如此一来,曼施坦因就凭借这10万人,拖住了苏联的50万大军,暂缓了苏联的进攻势头,让后方的德国本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4、胜利背后的无奈
尽管这场哈尔科夫反击战的最终结果,对德军来说是一场胜利,但从某种角度上看,它只是延缓了德国不可避免的溃败命运
胜利只是暂时性的喘息,并不能改变整个战场的形势。
正如曼施坦因在战后无奈地对他的参谋说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再赢得一点时间,但我们所有人都知道,时间永远不会站在我们这边。”
德军通过哈尔科夫反击战赢得了短暂的胜利,但没有改变战争的方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到来,苏联红军逐渐加强兵力,进攻也越来越猛烈,最终然德军溃败、一泻千里。
对于德国来讲,这是一次失败,但对于曼施坦因来说,这场战役确实是他的“封神之战”。在德军几乎无望的情况下,是他用巧妙的战术逆转了战局,并创造了东线战场的一次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