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湖北黄冈浠水县实验小学竹瓦校区发生了一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该校一名班主任在班级微信群中因家长拒绝订购学生奶而情绪失控,发出“你们都不订牛奶,工作怎么开展!以后有事别找老师”的言论。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个别教师的不当行为,更引发了公众对学生奶推广背后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初衷是为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增强体质。根据湖北省教育厅的政策规定,学生饮用奶的推广必须坚持学生和家长自愿原则,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学生和家长购买。然而,从此次事件来看,学校在执行过程中似乎出现了偏差。

学校和教师可能面临来自上级部门或合作企业的任务摊派。例如,一些地方将学生奶的订购数量作为学校管理或教师工作考核的指标,导致教师在推广过程中不自觉地施压家长。这种压力传导机制使得教师不得不将学生奶订购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而非单纯的营养推荐。

尽管学校和教育部门均否认存在利益输送,但公众对学生奶背后利益链的质疑从未停歇。部分家长指出,学校推荐的牛奶品牌可能存在排他性,甚至有教师被暗示或直接获得销售提成。这种利益驱动的推广模式不仅违背了自愿原则,也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和纯洁性。

家长和学校在学生奶问题上的分歧,反映出家校沟通机制的不完善。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奶的质量和必要性有待商榷,甚至质疑其营养价值是否符合宣传标准。而学校在推广过程中未能充分尊重家长意见,导致矛盾激化。例如,此次事件中,班主任的不当言论引发了家长的强烈反感,也让家校关系陷入僵局。

学生奶推广过程中,教育行政化与市场化的矛盾愈发突出。一方面,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本应专注于教学和育人;另一方面,学生奶的推广却掺杂了商业利益,使得教育与市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种冲突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育形象,也让家长对学校的教育理念产生质疑。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非推销商品。学校和教师应将精力集中在教学和学生发展上,避免将商业任务与教育职责混为一谈。只有剥离非教学任务,才能真正回归教育本质,重建家校信任。

学校应建立更加透明、开放的沟通机制,充分尊重家长的意见和选择权。在推广学生奶时,应明确告知家长其目的、质量和选择的自愿性,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误解。
3. 加强监管与问责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生奶推广过程的监管,严格审查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强制订购行为。对于违规行为,应严肃问责,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
4. 切断利益链学生奶计划应彻底切断与商业利益的关联,回归公益本质。学校应与供应商建立公开、透明的合作关系,确保学生奶的质量和价格符合市场标准

湖北黄冈浠水县实验小学的“学生奶风波”并非个例,它折射出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坚守教育初心,尊重家长选择,避免因利益或任务压力损害家校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教育环境,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