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西方人曾以“中国是一只沉睡中的雄狮”来形容中国,暗示着不应低估中国。而实际情况证明,中国确实不容小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一直在创下新纪录,并且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 中国并非一直都是如此幸运的,甚至还曾经历过一段极度屈辱的历史。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领土曾被德国侵占,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目睹这一切,无助之情溢于言表。更令人气愤的是,德国竟然还放肆地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中国又怎么可能答应呢?那么这一切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

清朝入关后,中国就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与世界经济脱节,几乎被边缘化。这个时期的中国靠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 却对即将降临的灾难毫无察觉。自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开始了分割中国的狂潮,英、法、德、美等国不请自来,中国的领土逐渐成为了他们争夺的目标,被当做了“牺牲品”。在列强的逼迫下,中国不得不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其中就包括了“胶澳租界条约”。

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遭到了德国侵占,并经历了一系列殖民统治。当时,国力逐渐微弱的清政府只能无奈地目睹青岛被夺走,却无力对抗,这种无助感深深烙印在国人心中。当时的清政府还是用着大刀长矛,可完成工业革命的德国早已开始大舰巨炮,想要与德国对抗是不现实的。中国的落后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时期,青岛依然未能回归中国的怀抱。即使中华民国成立了,也无法扭转这种局面。青岛仍然无法逃脱被“分割”的命运。不久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作为战争的发起者,德国渴望尽可能地吸引更多国家加入自己的阵营。中国成为德国首选之一,青岛成了德国的筹码,德国以此为借口要求中国加入其阵营,并承诺归还青岛作为回报。

巴黎和会这些金发碧眼的洋鬼子哪里有那么好心,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将中国拉上德国的战船而已。德国人采取了巧妙的策略:一方面,他们利用中国人的爱国情感来亲近中国;另一方面,德国根本就没打算将青岛交还给中国,而是要求中国用金钱赎回,他们的真正目的是在这个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中国政府看的很清楚,如果与德国结盟,就不可避免地与美国、英国等国开战,而中国的实力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局面。所以,中国果断选择了拒绝德国的要求,毕竟中国没有必要用鸡蛋去碰石头。中华民国刚刚成立,面临着众多敌对势力的威胁,生存问题自然凸显。袁世凯及其同僚们并非愚蠢之人,德国提出让中国作出选择,等于是一场赌博,胜负难以预料,生死攸关。

顾维钧为了保持实力,中国只得无奈的选择“中立”。拒绝了德国归还青岛的提议,虽然使自己摆脱了战争的困境。但却没有预料到,这个决定竟将青岛陷入了一个“死循环”。青岛面临着无路可退的困境。在一战结束后,德国最终落败。德国的失败对中国来说应该是一个好消息,毕竟中国作为战胜国,青岛有望迅速归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即便德国战败,仍出现了第二个“德国”——日本,青岛的归属再一次出现了分歧。战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了巴黎和会,却被视为战败国一般对待。在巴黎和会上,西方大国强迫中国割让青岛。中国被迫接受“二十一条”!

反抗二十一条大游行青岛最终被日本占领并分割。实际上,日本一直对青岛虎视眈眈,因为青岛是一个港口城市,正好满足了日本人的需求。此外,旧中国的实力较弱,根本没有发言权。于是,日本乘机大胆提出要求,索取了对青岛的所有权。中国收回青岛的希望最终破灭,面对西方列强不道德的行径,中国感到无奈和孤立无援,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青岛先是经历了德国的殖民统治,现在又要被日本管辖控制,真真的命运捉弄人!第一次外交失败后,我国国内爆发了规模庞大的示威游行,坚决不愿将青岛让给他人。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活动,甚至让当时的北洋政府都感到无法坐镇。

德国占领下的青岛
为了平息国内的动荡局势,北洋政府拒绝在协议上签字。阴谋破产的日本可就不干了,试图通过武力压制,最终北洋政府选择用金钱来挽回局面。青岛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却无法逃脱被分割的命运。中国对于德国和日本的战胜并没有把握,因此陷入了被动的境地。弱国无外交!如果中国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又有谁敢侵犯中国呢?中国最终会选择谨慎行事,以争取最大的利益,并避免可能的损害。对于德国的要求,中国出于自身处境的考虑,不愿意答应。同样地,中国人对日本的强迫坚决反抗,决不屈服。

就算答应也可以,不答应也可以。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就像是被困在砧板上的鱼一样,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任由别人任意宰割。总之,历史的耻辱让我们的警醒,希望历史永远不再重复。中国已经崛起为一只“觉醒的狮子”,准备好了去迎接全世界的挑战。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们可以明白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