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头摊位看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的“接地气”生意经
你肯定见过这样的场景:小区门口支个帐篷,摆几张桌子,挂上“充话费送油”“办宽带送鸡蛋”的横幅,几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扯着嗓子吆喝——“阿姨,5G套餐了解一下!”
这不是菜市场,也不是超市促销,而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这三大世界500强企业的“日常画风”。一边是年营收超万亿的巨头企业,一边是街头巷尾摆摊拉客的“小商贩”,这种反差背后,藏着中国通信行业最真实的生存逻辑。
一、摆摊摆到上市企业,三大运营商有多拼?*
在中国,没有哪家世界500强企业像三大运营商这样“痴迷”摆摊:
- 开学季高校抢人:每年9月,大学城秒变“运营商战场”。中国移动在食堂门口送脸盆,中国联通在宿舍楼发洗衣液,中国电信直接扛着路由器现场装宽带,学生戏称“三大巨头比外卖小哥还积极”。
- 菜市场包围战:北京某菜市场里,大妈买完菜的功夫,就被联通业务员塞了一提纸巾:“您家宽带该升级了,现在办还送10斤大米!”
- 夜市经济新玩家:成都春熙路夜市,电信摊位和烤鱿鱼摊并肩营业,扫码领流量的人群排得比网红奶茶店还长。
更夸张的是,某地移动公司甚至发明了“摊位KPI”:员工每月必须完成20个线下摊位任务,连总经理都得亲自下场发传单。网友调侃:“马斯克卖车靠推特,中国运营商卖卡靠地摊。”
二、万亿巨头为何爱上“练摊”?
明明能靠APP和客服电话做生意,三大运营商偏偏要把自己逼成“地推狂魔”,背后有3个不得不说的真相:
1. 流量价格战打不动了,只能肉搏
十年前,一条“1元1G流量”的短信就能让用户疯抢;如今流量白菜价,送视频会员、送智能音箱都不好使。某运营商员工吐槽:“现在摆摊送花生油,大爷大妈还能多瞅两眼。”
2. KPI压力从总部砸到街头
“每天新增10个宽带用户”“发展5个5G套餐客户”……这些指标从省公司分解到营业厅,最后全压在摆摊员工身上。杭州某移动代理商透露:“完不成任务?周末全家上街发传单!”
3. 中老年人市场只能线下“啃”
年轻人早就在网上比价下单,但65岁以上老人仍是运营商的“硬骨头客户”。上海电信一位区域经理算过账:“在老年社区摆一天摊,比投10万块线上广告更管用。”
三、摆摊背后的“中国式生意密码”
别看运营商摊位土味十足,里面藏着国企独特的生存智慧:
1. 鸡蛋攻势:精准拿捏中国家庭
“办卡送鸡蛋”堪称运营商摆摊的“核武器”。山东某县城联通代理点,去年靠送鸡蛋发展了800个家庭宽带用户,负责人直言:“城里人薅羊毛,农村人图实惠,一筐鸡蛋通吃。”
2. 人海战术:14亿市场靠腿跑出来
中国有6.5亿农村人口,4.3亿老年人,这些人不会用手机营业厅,但一定会去菜市场。运营商深谙此道——某地乡镇移动公司给业务员配电动车,要求每月跑遍辖区所有自然村。
3. 国企的“面子与里子”
既要完成国资委的利润考核,又要承担“村村通宽带”的政治任务。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点评:“摆摊看似掉价,实则是国企平衡市场与社会责任的缩影。”
四、地摊上的万亿生意,能摆多久?
运营商摆摊越来越卷,但也暴露出隐忧:
- 年轻人不买账:95后看到摊位绕道走,“送油送米?不如送我《原神》月卡!”
- 员工苦不堪言:某联通员工自嘲:“白天摆摊晒脱皮,晚上回公司填报表,月薪还没外卖小哥高。”
- 数字化反噬:当华为、腾讯用AI客服抢市场,运营商还在靠人肉地推,被网友戏称“科技公司的身子,小商贩的命”。
不过,三大运营商似乎打算把“摆摊”进行到底。中国移动最新文件里赫然写着:“深化网格化运营,推动线下触点向社区纵深渗透”——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继续摆,使劲摆!”
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敲钟台,到县城菜市场的鸡蛋摊,中国三大运营商硬生生把世界500强的生意做成了“烟火气”十足的街头风景。下次路过他们的摊位,不妨领包纸巾再走——毕竟,你参与的可能是万亿国企最“接地气”的战略项目。
(本文素材源自多地运营商员工访谈及公开报道,部分细节已模糊处理。)
(关注“运营商内幕”,获取一线员工转型指南与政策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