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5岁时的生活吗?
也许是每天和玩具为伴,又或者只是和父母撒娇度日。
但你是否想过,有人会从小被送到陌生人的家里生活,仅仅因为亲生父母忙于生计?
这样的经历,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朱雨婷,浙江舟山的一个普通女孩,就有这样一段经历。
但她却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一个少见的故事:寻找与报恩。
从5岁到23岁,这段跨度18年的故事,让人不禁思考,什么是家的意义。
养父母的突然出现,女孩5岁被寄养异乡1998年的冬天,天寒地冻,朱雨婷被安置在了一辆小轿车后座上,车子的行驶方向却不是她熟悉的家,而是通往千里之外的陕西商洛。
一家陌生的小院门口,早早站着两位中年夫妇——他们就是朱雨婷的养父母。
因为忙着发展事业,朱雨婷的父母决定将她寄养在条件并不宽裕的鱼录庆夫妇家中。
鱼录庆和妻子白淑云早年无儿无女,把朱雨婷视若珍宝。
这个只有五岁的小姑娘,一头梳得整整齐齐的小辫子,像一道阳光,照进了鱼家的小屋。
尽管鱼录庆是普通工人,白淑云还患有精神类疾病,但自从朱雨婷住进来后,生活仿佛多了希望。
最冷的冬夜里,白淑云熬夜一针一线为朱雨婷赶出花棉袄;而鱼录庆,则为她报了学校,迎接她走向人生的第一课。
朱雨婷渐渐习惯了新的环境,冬天抱着热乎的棉袄,夏天跟着养父学唱民歌。
这家人即使清贫,日子也过得充满温情。
但鱼录庆夫妻心里明白,这个女儿终究会离开他们。
亲生父母突然接回,女孩开启动荡人生6年的相处,鱼录庆夫妇渐渐消除了朱雨婷亲生父母是否会来接走她的担忧。
可2004年的秋天,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小轿车再次开进院子,车上下来的朱家夫妇开门见山地表示,要带女儿回家。
一箱礼品和简单的感谢话语不能减轻生离的痛苦,朱雨婷哭闹着,无论如何不想离开这个小院。
无奈之下,她被接回浙江舟山。
但朱雨婷对新家的感情并不深,更谈不上融入。
她频频想起沙河子镇的那间小屋,想起养母给绣的棉垫子和养父加班为她买的复读机。
这样的日子,催生了她一个简单却坚定的念头:回去找养父母。
一次,她竟还偷偷走到火车站,试图买票回去。
尽管被及时发现并劝回,但内心那股想念和感激早已扎根。
母亲看着她坚决,曾随口对她说过一句:“等你自己有能耐,就自己去找。”这句话,被年幼的朱雨婷牢牢记在了心里。
时间转眼来到朱雨婷的大学时代。
宿舍里其他女生讨论毕业后去向时,她脑海里却盘算的,是该攒多少钱,筹备怎样回养父母的家。
大学期间,她靠做兼职攒下一些钱,但她并不清楚养父母的具体地址。
陕西的山村太多,稍有偏差就会无功而返。
2015年的夏天,她大学毕业了,有了更多自由决定的时间。
她开始在网上发布寻人启事,但信息石沉大海。
直到某一天,一位热心网友留言,说知道有人搬去了九龙洞村。
抱着回家的希望,朱雨婷第一次踏上了前往陕西的旅途。
她最终找到了那扇久违的门,门后的人正是鬓发斑白的鱼录庆。
12年的思念让这一刻变得特殊且沉重。
遗憾的是,她来得太晚,养母白淑云早已过世。
这个消息让朱雨婷心痛不已,但她很快将这种情绪化作实际行动。
养母已故未能相见,女孩用行动报恩重逢后的朱雨婷开始着手照顾已经68岁的鱼录庆。
她不愿让养父再呆在简陋的小村庄,便用自己的积蓄为他在城里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
而每逢节假日,她都会抽空陪伴老人,共度短暂却珍贵的时光。
鱼录庆说,“她长大了,有出息了。”于他而言,这个曾经的小姑娘,不仅没有忘记,也用自己的方式履行着她的感恩。
2018年春节,父女俩在租来的房子里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这是他们久违的团聚时刻。
朱雨婷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触动人心。
有人可能会觉得,一个成年人花12年找回养父母,并非人人都能做到。
但何尝不是这样,爱与恩情之间,往往是两颗心纯粹的连接?
或许,每个人的家,都不止一个地方,而家人,也未必只有一层血缘关系。
养育之恩,无关贫富,无关长短。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决定,却能跨越时间,温暖彼此。
我们的时间有限,但温暖人的心,总是不嫌晚。
你会不会,也愿意为了感恩,把这种爱延续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