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被游牧民族入侵,为何印度有了种姓制度,而中国却没有

落日余晖映江畔 2024-12-07 15:23:11

说起南亚次大陆,有一种固定的制度或者说模式来吸收和隔离不同民族,保持社会等级稳定,使得整个南亚次大陆的不同地理单元能够保持一种"和而不同,斗而不破"的地缘结构,没错,那就是种姓制度。

而反映在具体的"人"身上,就是整个印度南、北方在宗教文化上都隶属雅利安-印度教体系,在种族上则呈现"北白南黑"的走势。换句话说就是北部最为肥沃的恒河流域主要被雅利安人后裔所占据,而原始土著的后裔则更多被挤压,沉淀于南部的德干高原之上。

对此我们不仅疑惑,对比东亚的华夏体系为何却并不存在类似的一种社会等级和民族隔离模式?其实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具有3000多年历史,是古代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种姓等级显示,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而且这四种等级在社会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故而种姓制度实际上是。渗透到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在战胜土著民族之后以宗教为中介进行社会分工,已达到维护自身"胜利果实"的制度。

而对比东亚的地缘结构会发现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种的巨大差别。换句话说南亚次大陆的原始土著民族与入侵的雅利安人存在巨大的相貌差别。

从地缘板块的角度来讲,东亚孤悬在欧亚大陆的一隅,与中亚隔着高大的天山山脉和荒漠,与南亚又隔着古时难以穿越的青藏高原,所以东亚在人种上比较单一。东亚的农耕、渔猎、游牧三大体系之间的对抗从宏观角度看是黄种人内部博弈,同时人种上的相似极大的减少了三方进一步融合的障碍。

比如北方的游牧民族如果想成为"汉人",那么只要接受华夏文化改用汉姓,说汉语,着汉服就很容易融合进去。典型的例子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如改鲜卑族的皇姓"拓跋"为汉姓"元"。

反过来讲,即使入侵的游牧民族很希望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外貌识别度低的现状也会使得这种努力被弱化。因为他们在吸收土著民族成分补给自身时几乎没有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或者说没有明显的种族优越感。相反,他们更乐意从土著民族中吸收新成员以壮大自己的群体。

如清朝时的八旗制度中的汉八旗、蒙八旗,但这种吸收也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自己民族原有的特色,并最终完成土著化更迭进程。但像东亚这种看起来很"和谐"的情况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就几乎难以实现。因为与南亚相邻的中亚、西亚地区本身都是古典时期地缘博弈的焦点地区,各种原本相隔千里,在种族特征上千差万别的民族都有可能入主南亚次大陆。

如三千多年前来自南俄草原的雅利安人正是凭借先发的机动优势渗透南亚次大陆,在往南驱逐古达罗毗茶人时入侵者和土著民族在种族上的差异是巨大的。面对那样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的土著人,雅利安人首先想到的是通过种族隔离制度来保证自己民族的独立性,为此创造了吠陀文化和种姓制度。所谓"种姓"一词源自拉丁语,原为"纯洁"之意。所以双方之间巨大的种族相貌差异,也从心理和客观现实这两个层面,最大程度的杜绝了雅利安人成员去主动吸收被征服的土著。

当然印度的种姓制度,在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就被正式废除,只是在实际社会运作上,其扮演的角色还存在罢了。当然种姓制度为南亚次大陆带来的社会框架稳定,也仅是为不同种族打造一个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并不代表着能够统一在同一个政权之下。

即便在东亚板块,也存在三分之一时间的分裂状态。因为对于要完成统一,不同民族哪怕是存在细微的差别,都可能对认同感产生偏差。而且如果外部存在巨大的战略压力时,通常都会倾向于"求同存异"。而这个外部压力消失时,各方便会更愿意认同自己的"独特性",如五代十国时的政权频繁更迭就是典型的例子。

另外印度虽然地形上不存在明显隔绝,但地理因素对于统一政权的影响更多是间接性的,否则一马平川、缺少山地分割的西欧,早就应该统一成一个大帝国了。可事实却截然相反。

由于在法律层面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人的婚恋观也有了一些改变。如今的印度已经允许种姓之间的通婚,但必须是高种姓男子迎娶低种姓女子。这种通婚在印度被称为顺婚,而高种姓女子嫁给低种姓男子,叫做逆婚。这在印度仍是不被允许的。因为这种逆婚,通常被认为是有辱家族门风的大事。

不仅女子将被开除出自己的种姓,她的孩子也将从此沦为低种姓,为人欺辱和歧视,这是每个女人都无法承受的。那么一个低种姓的男人,想娶一个高种姓的女子,就真的没办法了吗?其实办法是有的,但只有一个,那就是梵化,意思就是把自己化入高种姓。如此一来,同阶层之间的通婚就再也没有障碍了。

不过梵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就是改变自己的职业和生活习惯。在印度,职业和习惯有洁净与不洁之分,所谓的"不洁"是一套繁琐的分类体系,这其中最核心者包含《摩奴法典》所规范的十二种不洁,诸如残害动物、剔除毛髪等等。比如渔夫、猎户、屠夫、理发师,常被认为是不洁的低种姓者,而讲英语则被认为是高种姓的象征。

此外还有吃肉也被认为是不洁的表现,所以要想成功梵化必须脱离这些工作,改吃素,学会讲英语。不过相比吃素和说英语,改变职业似乎更加困难,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机遇。不过一旦成功,后两个条件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改掉自己的姓氏。在印度姓氏是判断种姓高低的重要依据,有些姓氏属于婆罗门专属,所以给自己冠上一个高种姓姓氏也是成功梵化的关键一步。

·第三,改变自己的居住地。也就是说必须和此前的生活环境来一场彻底的告别,比如一个首陀罗,成功改变职业并给自己换上婆罗门姓氏之后已经几乎和其他婆罗门无异。

0 阅读:62
评论列表
  • GTK 1
    2024-12-13 15:46

    因为他们在三哥家是统治者,在我们华夏是被同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