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不一样:谁是新年俗背后的力量?

互联网启示录 2018-02-23 20:36:23

这两天,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正在中国展开。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回家过年,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再繁忙的工作也抵不上一张蓝色的火车票和家人团聚的笑容,中国的春节悄然发生着变化,有人说年味淡了,也有人说春节更有意思了,手机上出国旅游过年的人更多了,大家的年夜饭也告别了“老味道”,通过电商、新零售的各地特产甚至全球美食,都是中国春节发生变化的代表。

对于过去的二十多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人的生活,可谓是“翻天覆地”,互联网从无到有,从陌生到渗入到国人的生活,无孔不入。过去的十年,中国的电商在社会零售总额占比上涨了13倍,网民数量达到7.5亿,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市化率提高了12%。

一个春节,折射出的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年味依旧,大数据透露的信息可能更加直观:从阿里巴巴公布的《2018中国人新年俗报告》可以看出,智利帝王蟹、洋酒、智能家电等都越来越成为乡村春节消费的新宠,大数据让我们更看到乡村整体的振兴,而能代表中国人变迁的春节,也越来越有人情味、科技味和国际范儿。

新年俗PK老年俗 年味消失了吗?

在没有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中国人同样要过年,尤其除夕守岁和到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过去,加上送灶王、辞年等习俗,前后一个多月都是为了这个节日,你会看到这是数千年中国文明留下来的遗风,这里有儒家、道教、佛教等等多元文化的缩影,其实还是农耕社会中国人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

过年在最早其实有躲避灾难的意思,“年”是凶兽,人类最终用自己的手法战胜了这个怪兽,比如大家团员其实就是集体躲避的意思,除夕在过去是要“守岁”的,压岁钱又有“压祟”的意思,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春节的年俗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也形成了很多特定的规矩:给长辈们磕头、拜年,给家里大扫除、手写春联、贴窗花……南北又有差异,但美好的愿望和团聚的意味已经成为定数。

只不过,过去的手写春联,现在多变成了印刷品,窗户上的窗花也少见了,或者变成了塑料印刷品,这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兆群先生,是国家级剪刻纸技艺非遗传承人,他的“八节康宁”等刻纸作品多次登上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刊物,每到春节的时候,过去的刻纸艺人早早就忙碌起来,他认为:只要有中国人在的地方,剪刻纸艺术所代表的“窗花”就不会消失,只不过变成了其他载体。

新年俗也是如此,比如说:最早并没有春节联欢晚会,后来,一家聚集在电视机上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了中国人的“新年俗”。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这两年的年俗又发生变化,大家在手机上发信息拜年、伴随着春节联欢晚会抢红包、扫福字集“五福”。

旧年俗新过法 新年俗新气象

有了互联网:“穿新衣”随时可以提前网购;“年夜饭”不仅可以网购,还给国人饭桌上带来了帝王蟹、澳洲大龙虾;“赶庙会”直接网上秒杀门票;“烧头香”手机导航直接导航到庙门口……

所有的旧年俗发生了变化,骨子的中国是每个人被渲染的味道,老的年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生了变化,新的年俗也在万象更新。

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2018中国人新年俗报告》,首先是扫“五福”,除夕前,你可以到处看到周围的同事、朋友、亲人,见面聊天的话题就是扫福,在除夕晚上,约2.5亿人集齐了“五福”,不仅仅在国内,全球华人把“扫五福”变成了新年俗。

在全国不少城市宣布了禁止烟花爆竹燃放,不少人表示这是“年味”不足的代表,但更加环保的“新年俗”出现,仅在春节期间,在支付宝上2.67亿用户产生了92673吨绿色能量,合种环保“梭梭”、“沙柳”、“胡杨”等绿色家庭数量达到1553万个,产生了5212万个合种。

过去大家置办的年货无非大鱼大肉,而现在新的年俗置办的都是“高科技”,根据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在城里烹饪机器人、擦窗机器人、洗碗机、蒸汽拖把都是新年货的代表,把无人机带回农村也成为时髦。

旧年俗变成新年俗的意义

中国刚刚经历了变化最快的40年,是生产力得到大力释放的40年,在刚开始,实体经济取得的重大的突破,工业化时代在中国通过制造业的落地,给老百姓生产所需要的日用产品,让物质相对匮乏的中国人物质得到了供应和满足,并且把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而如今的直播技术、移动互联网,又将他们搬上了屏幕,同时进入电商平台。我们不仅能买到这些“年货”的成品,还能看到其生产过程,比如被“舌尖三”带红的“章丘铁锅”,又成了“新年货”,一锅难求。

中国人朴素的观念对于过年是非常重视的,所以“年俗”,更是一种仪式感,一种文化的传承,国人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过去穷人家过年也得想办法能割点肉,包顿饺子,而工业文明让从农耕社会进化而来的中国的年味,从物质的匮乏,到物质的极大丰富,其实面临的一个问题,还是文化的传承和演变。

互联网伟大之处在于,它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将一些美好的、优秀的传统年俗,以新的形式和载体继续发扬下去。如果我们要写当下国人所经历的一切,单单就因为我们处在其中,其实也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所谓文化内涵,在互联网时代又赋予了不同的文化色彩。

过去小媳妇骑着驴去娘家拜年,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现在只需一键呼叫网约车,全球的美食年货也被快递送到娘家;传统的年夜饭可以吃遍全球美食;看电影、赶庙会网上抢票;长辈给晚辈的压岁包也未必通过现金,一家人建个群抢口令红包,既没有让年味变淡,又增强了互动,这些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年俗”所带来的变化,这背后的本质是效率的提升,以科技为载体,让传统文化的回归,是适应精神文明发展现状的表现。

如果仅仅从时代变迁来看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年俗变化是不够的,这仅仅是物质层面所带来的感受,真正深层次的还是基于春节文化、春节年俗本身背后的文化变革:从集体抵抗怪兽迎接新的生活到合家团聚的美好祝愿,从多元文化定下的规矩所形成的各种仪式感,现在变成了在手机上的各种过年“新年俗”。

过年总会让我们重拾生活的智慧和勇气,年轻的长大成人,年长的因为团圆快乐而内心更加愉悦年轻,过年的仪式感变成了一种庆贺,让人更加兴奋和自信,也能感受到一年收获的喜悦,新年俗带来的是新意,也是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升级。年俗的升级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期骥所举行的仪式和活动,不仅仅体现了个人、家庭的梦想,集中起来其实也是整个民族的期骥,这也许就是中国梦的一部分,这是互联网催生的力量。

0 阅读:12

互联网启示录

简介:策马江湖,只道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