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驱寒”“温阳补气”……入冬之后,适合“温补”的艾灸在越来越热衷养生的年轻人中走红。艾灸,自古就是我国传统的养生密码,在《扁鹊心书》中有“保命之法,艾灼第一”的记载,但古代传统的艾灸很疼。艾灸之所以受到现代人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改良了灸法,让艾灸从“有痛”变“无痛”。
现代流行的冬季养生方式——艾灸。艾灸最晚起源于战国中期,即公元前300年前后。灸疗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疗手段,手法简单,不像针刺疗法那样需要一定程度的经络学知识和严苛的训练。另外,其原材料随处可得且廉价,可以说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有一种“平民化”的色彩。民间艾灸防病养生运用广泛,但古代的艾灸方式和现代艾灸方式不一样。
宋代有一幅李唐所绘的《艾灸图》又称《村医图》,生动展现了古代村医利用艾灸为村民疗疾的场景:树荫下,病人袒露着上身,双臂被老农和一个少年紧紧地抓着,身边另一少年牢牢地按住了他的身子,他双目圆瞪、张着大嘴,声嘶力竭地叫喊着,一条伸出的腿也被人死死踩住,这时的他只能任凭背上的疮口被艾火熏灼。再看看坐在矮凳子上的村医,神情专注,目光如炬,胆大心细,灸治有序。
宋代的《艾灸图》(局部)再现了古代村医为村民疗疾的场景。从病人的神态可以看出,当时的艾灸是非常疼的。传统艾灸有两种,一种是用艾条在皮肤表面熏烤,一种是把艾绒直接放在身上点燃,将局部灼烧之后,再贴膏药。后一种治疗过程相当痛苦。通过《艾灸图》中病人痛苦的表情和手拿膏药的侍童不难看出,该图描绘的正是第二种疗法。
由于烧灼灸法确实疼痛,使人临医畏灸,艾灸曾在一段时期日渐式微。之后不得不向无痛的方向改进。南宋窦材在施行烧灼灸时采取麻醉法、隔物灸、艾灸器灸,以及明代初期雷火针为主的卷艾条灸,皆是灸法为适应时人需求、避免疼痛进行的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艾灸疗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在施灸方法上,现代艾灸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随着艾灸器、隔物灸、悬灸等方法的普及,以及艾灸液、电子智能艾灸盒、艾灸贴等创新工具的应运而生,不仅为艾灸治疗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灵活的选择,也让艾灸“脱胎换骨”,不再会有让人心有余悸的“艾灸痛”。
现代艾灸技术比之前有了很大提升。图为一重庆市民在一家中医馆进行艾灸治疗,排烟系统将艾灸所产生的烟雾排放到室外。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路鹃 王子涵
记者:李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