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对儿子期望很高。记得他刚上小学那会儿,天真活泼,做什么事情都兴致勃勃。可渐渐地,他的成绩在班上总是拖后腿。每次家长会上,老师都会拿他当反面例子讲。我坐在台下,脸上火辣辣的,心里像揣了块石头,沉甸甸的。我那时候就想着,怎么能让他争口气?不能让他一辈子这样不争不抢!于是回到家,我把心里的那股气撒在了他身上。“你看看你,这次数学考试就考了60分!我天天下班累得要命给你辅导,你倒好,考试就这么交差!”我冲着他吼。他低着头,手攥着衣角,小声说:“我下次会努力的……”但那时,我听不进去。觉得他就是没用心,就是偷懒。我抓起他的作业本,“啪”地一声摔在桌子上:“说得比唱得好听!你努力了这分数能这么差吗?!”他吓得身子一缩,眼眶里慢慢蓄起了泪水。我最怕的,就是看到他哭。“哭什么哭!成绩不好还有理了?别想着用眼泪来糊弄我!从今天起,每天放学多写两小时卷子!”那晚,他坐在书桌前一动不敢动,小小的背影在灯光下显得特别孤单。我坐在沙发上假装看电视,余光却一直盯着他,心里想着:这回应该能好好学了吧。可结果呢?他的成绩并没有明显起色。我越急,越发火,打骂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他又考砸了。我气得从厨房拿起根筷子就往他腿上打。他抱着头,一边哭一边喊:“妈,我真的努力了……你信我!”可我当时被怒火烧得脑袋发昏,根本听不进去,只觉得他是在狡辩。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直到有一天,他初中毕业,考上了一个普通高中。我松了口气,却发现我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彻底变了。他不再跟我撒娇,不再和我分享学校里的事情。回到家,他总是躲在房间里。我敲门,他只会冷冷地说一句:“有事吗?”那种被隔绝在外的感觉,像一把刀扎在我心上。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我送他去学校报到,看到其他孩子和父母有说有笑,而我们之间却尴尬得像两个陌生人。我忍不住问他:“儿子,这些年妈妈是不是对你太严厉了?”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你不是对我严厉,是让我害怕……我小时候最怕你下班回来,怕你生气,怕你骂我。我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那一刻,我的心像被人狠狠攥住了一样。他的话让我彻夜难眠。我开始回想那些年我对他的苛责、对他的打骂。原来,我所谓的“为他好”,给他带来的却是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大学毕业后,他回家过年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回来,也只是礼貌地坐一会儿,像是完成任务。我试着和他聊天,他总是避重就轻,似乎不愿让我知道他的真实生活。我不甘心啊!我想修复我们的关系,可越努力,他越冷漠。有一次,我鼓起勇气发消息问他:“儿子,你是不是还在怪妈妈?”过了很久,他回了几个字:“没怪,只是……没那么亲近了。”我抱着手机,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这些年来,我一心想让他成才,却忽略了他心里的感受。我是他的母亲,却成了他最害怕、最疏远的人。我开始尝试改变,学着去理解他、尊重他。但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早已不需要我了。有时候,我会坐在他小时候的房间里,看着那些陈旧的玩具和课本,心里满是遗憾。如果当初我能多些耐心,多些温柔,也许我们的关系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但人生没有“如果”。每当想起这些,我心里都像针扎一样疼。我多么希望有一天,他能放下心中的隔阂,重新回到我身边,和我聊聊他的烦恼,和我分享他的喜悦。但我也知道,这条路,恐怕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弥补。儿子,如果你能听到我的心声,我只想对你说一句:对不起,妈妈真的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