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最成功的五首诗,每个人都能讲两句,大多都不知道是他写的

风华评过去 2024-08-29 16:28:39

深夜的书房里,一位瘦削的身影伏案疾书。蜡烛摇曳,映照出他坚毅的面容。这是1933年的上海,鲁迅正在创作一首饱含深意的诗作。谁能想到,这位文学巨匠的诗句会在近百年后依然激荡人心?鲁迅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提起他,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孔乙己》《阿Q正传》这样的经典散文和小说。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位文学大师其实还是个诗歌高手。

鲁迅的诗不多,但质量相当高。和他的散文风格不同,他的诗歌多数豪迈奔放,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有意思的是,他的很多诗句广为流传,却鲜有人知是出自他的手笔。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鲁迅的五首名诗,看看这位文坛泰斗是如何用诗句震撼人心的。

要说鲁迅为啥突然开始写诗,还得从他的处境说起。那会儿是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鲁迅因为笔锋太过犀利,得罪了不少人。有段时间,他甚至得四处躲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但你别以为鲁迅就此认怂了。恰恰相反,这种困境反而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拿起笔来,写下了一首《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里,鲁迅把自己的处境描绘得相当狼狈。但你看最后两句,那叫一个硬气!躲进小楼又怎样?管他外面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

这首诗里最出名的当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话简直就是鲁迅的人生写照。面对千夫所指,他毫不退缩;为了理想,他愿意付出一切。这种精神,放在今天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说完《自嘲》,鲁迅的另一首名作《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可以说是鲁迅诗作中最燃的一句。轩辕指的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鲁迅用这句诗表达了他愿意为国家献身的决心。

你品品,这哪是在写诗啊,简直就是在写血书!难怪这句诗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了表达爱国情怀的经典名句。

接下来这首诗有点特别,因为它是鲁迅应一个日本朋友的请求而作。这位日本友人在中日战争期间来华救助难民,还救了一只鸽子带回日本养。他希望这只鸽子能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

可惜鸽子后来死了,这位日本友人很难过,就请鲁迅写首诗纪念。鲁迅欣然应允,写下了《题三义塔》:"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最后一句"相逢一笑泯恩仇"特别有意思。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鲁迅居然写出了这样充满希望的诗句。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宽容,更展现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说到鲁迅的名句,就不得不提《答客诮》中的这两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这两句话简直就是鲁迅版的"不以貌取人"。他告诉我们,看起来冷酷无情的人不一定就是真正的英雄;看起来心软的人也可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这种不轻易下定论、不被表象迷惑的态度,不正是我们现在也需要学习的吗?

最后一首是鲁迅的《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首诗写于国内局势动荡之际。鲁迅用诗句描绘了当时老百姓的苦难生活,但他并不绝望。相反,他预见到在这种压迫下,终将有反抗的力量爆发。

"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句诗形象地描述了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实则暗流涌动的社会状况。鲁迅仿佛预见到了未来的变革,这种洞察力着实让人惊叹。

这些诗句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性的深处,表达了普世的价值。无论是面对困境时的坚韧,还是对国家的忠诚,抑或是对人性的洞察,这些品质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鲁迅通过诗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文人应有的担当和气节。他用笔作剑,在动荡的年代里坚守信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些诗句时,仿佛仍能感受到鲁迅的热血与豪情,这或许就是经典永恒的魅力所在。

1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