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治疗全方位降级,这类患者或许不需要做手术了

咚咚的记事本 2025-02-10 20:26:45

治愈癌症的秘诀是什么?

对许多人而言,答案几乎是显而易见的:“发现得早,切得彻底,癌症就能治愈。

”这条“早发现、早治疗”的黄金法则曾被广泛接受,特别是在乳腺癌的治疗中。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这一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2024年,三项具有突破性的研究结果改变了乳腺癌治疗的格局——它们告诉我们,某些患者即使接受了手术,效果也不如预期;甚至,有时选择不手术,反而能提高生存质量。

具体来说:

低风险导管原位癌患者,手术和主动监测的效果居然差不多;

单侧乳腺癌患者切除双侧乳房,并不能降低乳腺癌的死亡风险对于临床;

腋窝阴性的患者,连前哨淋巴结活检也可能不需要了。

这些新发现推动了乳腺癌治疗方式的变革——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正取代传统的“大刀阔斧”。这背后的数据,正在为乳腺癌患者带来全新的希望:更轻松、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早发现早切除

癌症反而可能会升级

肿瘤,在良性和恶性之间,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原位癌,也被称为癌前病变。在乳腺癌中,导管原位癌是一种浸润前肿瘤,除非发展为浸润性癌症,否则它不会扩散和引起症状。

但传统上,对于此类患者推荐采用手术治疗,并且常联合辅助放疗或辅助内分泌治疗。而这种治疗可能会带来很多副作用,包括长期疼痛、身体形象改变、性功能障碍、更年期症状或罕见的继发性癌症。研究者认为对于低风险的导管原位癌患者进行手术,可能得不偿失,其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研究将参与者随机分配接受主动监测(每6个月进行一次乳房影像和体格检查;n=484)或符合指南的治疗(手术±放疗;n=473)。

中位随访时间为 36.9 个月,46 名女性进一步发展为浸润性癌症,其中19名来自积极监测组,27 名来自手术组。

两组的2 年 KM 同侧乳房浸润性癌症累积发生率为4.2%vs5.9%,差异为-1.7%,表明主动监测并不劣于手术一致治疗,两组间浸润性肿瘤特征,例如肿瘤大小、是否伴有淋巴结侵犯也无显著差异。

因此,或许积极监测是低风险导管原位癌更好的解决方式。

预防性切除

获益的可能性有多大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手术并不是目的,而是通往治愈的一种手段,因此,降低术后疾病复发率同样重要。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对侧乳房便是复发高发地,因此,部分患者会选择,即使对侧乳腺尚未有罹患癌症,也要将其预防性切除。

当然,这一举动意味着术后合并症风险的大幅度升高,但如果它能够延长生存,倒也无可厚非。然而,最新的研究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是徒劳的。

在20年的随访中,的确出现对侧乳腺癌复发的患者,15年累积死亡率要高于未患上对侧癌症的患者,32.1% vs. 14.5%。然而,单侧乳房切除术组乳腺癌死亡人数与预防性双侧乳房切除术组的死亡人数并无显著差异,分别为 3269(9.07%)vs 3062 人(8.50%)。

这一发现无疑让我们重新审视了预防性双侧乳房切除的意义,也许,过于激进的预防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可靠,而理性、个性化的治疗选择才是通向更好生活质量和长远生存的关键。

淋巴结手术再降级

连前哨淋巴活检也可取消

淋巴结手术在乳腺癌治疗中非常关键,因为它是肿瘤细胞扩散的通道。

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状态是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过去,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是标准治疗,但这种手术常伴随许多并发症。

随着研究进展,影像学显示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患者,逐渐采用前哨淋巴结活检,即仅取出少量淋巴结,再根据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全面清扫,减少了术后风险和并发症。但尽管如此,前哨淋巴结活检也会带来一些并发症。

▼能不能进一步优化呢?▼

最近研究显示,将临床淋巴结阴性、T1 或 T2 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接受前哨淋巴结活检,中位随访时间为 73.6 个月。

腋窝手术省略组患者的估计 5 年无侵袭性疾病生存率为 91.9%,前哨淋巴结活检组患者的估计 5 年无侵袭性疾病生存率为 91.7%,HR 为 0.91(95% CI,0.73 至 1.14),低于预设的非劣效性界值。

这一发现再次推翻了传统治疗观念,提示我们,在一些情况下,腋窝淋巴结的手术甚至是可以省略的,避免了不必要的创伤和并发症。

总之,随着乳腺癌治疗理念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早发现、早切除”模式正面临挑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单纯依靠手术并不能带来我们预想的治疗效果,反而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和风险。

通过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策略——如主动监测、避免过度预防性切除、减少不必要的淋巴结手术——乳腺癌患者能够获得更高的生存质量,同时不失去对病情控制的把握。这些新兴的治疗方式不仅关注生存期的延长,更重视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Hwang ES,et al; COMET Study Investigators. Active Monitoring With or Without Endocrine Therapy for Low-Risk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The COME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4 Dec 12.

[2] Giannakeas V, Lim DW, Narod SA. Bilateral Mastectomy and Breast Cancer Mortality. JAMA Oncol. 2024 Sep 1;10(9):1228-1236.

[3] Reimer T, et al. Axillary Surgery in Breast Cancer - Primary Results of the INSEMA Trial. N Engl J Med. 2024 Dec 12.

0 阅读: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