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我们尚未看到乌军进攻库尔斯克对前线产生的明显影响,俄军抽调的几千兵力并未明显降低对前线乌军的进攻压力,不过,在俄罗斯国内,事情却正在发生变化,尽管克里姆林宫将发生在库尔斯克的事称之为“反恐”而不是战争。
彭博社报道称,俄罗斯总统普京在16日的俄联邦安全会议上与多名高级官员一道听取了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的报告,但讨论的却不是如何遏制乌克兰军队的“入侵”,而是“特别军事行动期间采用的新技术解决方案”,为库尔斯克地区近20万逃离家园的俄罗斯人提供人道救援(上文提到的俄罗斯博主“罗曼诺夫”报告在库尔斯克没看到当地民众获得救援的迹象)。
彭博社认为,这次会议通过俄罗斯官媒报告给俄罗斯民众,表明克里姆林宫试图将发生在库尔斯克的事淡化为“自然灾害”,而不是俄罗斯在二战后首次遭到“军事入侵”。布鲁塞尔国际危机组织欧洲和中亚部主任奥尔加·奥莱克指出,“克里姆林宫不想传递出敌人已经兵临城下的讯息,他们不想传递乌克兰力量强大和俄军自己软弱无力的讯息。”
FOM和“列瓦达中心”等的多项民调显示,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处于焦虑状态,虽然恐慌情绪日益高涨,但公众的主要反应依旧冷漠, “主导的是焦虑,而不是复仇的欲望”。支持和谈的比例则上升到了58%,“俄罗斯人没有强烈的意愿去战斗”。
“对克里姆林宫来说,风险在于,逃离家园的人越多,乌克兰军队在俄罗斯领土上停留的时间越长,普京保障国家安全的形象就会越被削弱。”
《金融时报》的报道则指出,被派往库尔斯克的俄军新兵及其家属“惊恐万分”,克里姆林宫不愿抽调前线俄军,只能将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国内驻军送往库尔斯克,而这些国内驻军里充斥着义务兵新兵,根据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承诺,义务兵并不会被送往乌克兰参加“特别军事行动”,但库尔斯克明显不在“特别军事行动”范围内。
俄罗斯军事分析师尤里·费多罗夫怀疑克里姆林宫是否能依靠这些新兵遏制乌军在库尔斯克的进攻,而且,在库尔斯克的各路俄军缺乏训练、配合和指挥协调,克宫很可能试图像以往那样依靠数量优势来对付乌军,但这对被送往库尔斯克的俄军来说是毁灭性的,他们的战斗力很差,而且缺乏足够重武器和弹药。
甚至连支持“特别军事行动”的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安德烈·古鲁廖夫也表达了类似信息,尽管他宣称被派往库尔斯克的俄军新兵“在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击退了乌军一个旅的进攻”,“我为这些孩子感到难过,毫无疑问。但是我们以前也是这样作战的,阿富汗有没有合同兵?红军里有合同兵吗?”安德烈·古鲁廖夫没有提及苏军在阿富汗面对游击队时遭遇的损失。
网络上,诸如Change.org网站上,出现了很多俄军新兵母亲的请愿书,呼吁俄罗斯总统普京不要派他们的孩子去库尔斯克,“你承诺他们(新兵)不会参与军事行动!!!我们相信你,我们是爱国者!!!”“我们的孩子用步枪对抗精锐的重装旅,每天都有更多的父母在视频和照片中看到他们的孩子出现在被俘者中。”
数量众多的俄军义务兵在库尔斯克地区被俘,这对俄军士兵的母亲们来说算是好事,她们的孩子终究可以通过换俘回家,但也有不少俄军义务兵在库尔斯克以及乌克兰境内阵亡,这些俄军义务兵很年轻,大多只有19岁,看起来很稚嫩,甚至有些人都没有长出胡子,他们永远都不会长出胡子了。
几百块就想要别人玩命的时代过去了,等价交易大势所趋,顾佣兵时代别人玩了上百年攻无不克。信息时代洗脑式义务只会徒劳无功,老祖宗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千古不变。
这些义务兵通过教育后可用来换俘
普京,你等着啊!
普京,你等着!
鹰眼一直在用点的事情来代替面的事情去叙述,截取事情发酵过程一段来代替整件事。然后用暗示、暗指、引导性语言去年污名化对象。它截取的这些都是双方共性问题,却描述成只有俄罗斯才是这样的。比如俄罗斯士兵有没有长胡子的问题。乌克兰已经把妇女和五六十岁的老三拉上战场了。点防御和点进攻双方都在不停的拉锯,今天你死明天我亡,这种事每天都在双方发生。但是鹰眼却描述成乌克兰每天都在胜利已经把俄罗斯赶到北极圈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