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一具尸体18000元,一周捞70具尸体,捞尸人叫苦:真没挣啥钱

念薇说人间趣事 2024-09-28 22:10:32

“世间本无高低贵贱,唯善恶之间泾渭分明。”

捞尸,乍一听似乎是与英雄壮举相关的慈善行为,然而细探之下,却发现其中的水深得令人发凉。

故事得从湖北“挟尸要价”事件说起。

2009年的秋日,荆州的长江边上,发生了一场英雄救人的悲剧。

两名小孩不慎落水,9名长江大学的学生毫不犹豫地手拉手跳入江中,成功救出小孩,但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位英勇的大学生却不幸命丧江中。

这是一场让人心碎的事故,也是一场考验人性的瞬间。

本应是人命关天的时刻,但捞尸队领头人王某海却成为了舆论的靶子。

面对学生的遗体,他不是急忙施救,而是站在一旁,要求1.2万元的“打捞费”。

那时师生们仅能凑齐4000元,虽然校方承诺后续补足款项,但王某海竟然屡次罢工,直到最后收到剩余的款项,才继续进行打捞工作。

整个过程中,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溺水的学生在江水中渐渐失去生还的希望,王某海的拖延和要价,像一根刺,刺痛了全国人民的心。

王某海最终因敲诈勒索罪被拘留15天,罚款1000元,所得3.6万元也被全数退还。

这个判决固然让人稍感欣慰,但面对那无情的江水和迟迟未被打捞上来的生命,许多人心中的愤怒久久无法平息。

有人朝他扔石子、踹他、扇耳光,这种愤怒的宣泄似乎还不足以抚慰那些失去孩子的家长。

但王某海对此似乎并不以为然。他辩解说,10月的长江水温极低,打捞尸体风险大。

而且,他也不过是为老板打工,每捞上一具尸体,自己只拿500元,至多不过分到手200元,真正拿走1.2万元的,是他的老板张某。

尽管王某海的解释并未能挽回他的形象,但也让人意识到,捞尸这门生意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

其实,湖北的“挟尸要价”事件并非孤例。在四川,一名小伙子跳江自杀,他的父母因为无力支付捞尸队1.8万元的天价打捞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的尸体在江中泡了三天。

直到最后,他们凑齐了5400元,才终于将孩子打捞上岸。

河北也曾发生类似事件,一位56岁的渔民不幸落水,捞尸队开价2.5万,最终还价到1.5万。

但这一切都在6名小伙免费打捞成功后显得那么讽刺。

这些事件反映出一些人将捞尸这种关乎生命尊严的行为,变成了冷冰冰的交易和牟利工具。挟尸要价,不仅道德沦丧,甚至触犯法律。然而,黑暗中也并非没有光亮。

62岁的陈阳喜,就是这样一位为社会带来温暖的人。他从事捞尸工作已经32年,捞出了400具尸体。他不同于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他捞尸从不为牟利,而是出于一种朴素的责任感。

陈阳喜的经验丰富到连尸体的姿势都能区分性别——平躺的是男性,侧躺的是女性。

他的收入并不多,早年捞一具尸体只有20元,现在主要靠警方给予的补贴,有时家属会给他一两千元的辛苦费。

他的无私奉献让许多家庭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捞尸不仅是挽救尊严,更是给逝者家属一份交代。

陈阳喜的行动告诉我们,社会中虽然有谋取私利的“坏人”,但更多的是像他这样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好人”。即便面对如此辛苦的工作,他依然表示自己还能再干十年。

然而,在现实中,“捞尸”这个行当并不简单。它介于慈善和营生之间,既充满了社会责任,又不可避免地和利益挂钩。

我们无法忽视像陈阳喜这样无私的捞尸人,也不能对那些将捞尸变为生意的人过于苛责。

在冰冷的江水与残酷的现实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维持生计。但捞尸行业背后的深层问题,仍然让人深思。

网友们对于这一行业也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些人愤怒地表示:“人命关天的时刻居然还讲价,真是毫无人性!”

另一部分人则比较理性:“打捞尸体确实是高风险工作,合理的报酬也不能说不过分。”

还有一些人表示:“真正让人心痛的,不是要钱,而是他们在最紧急的时刻选择了停下。”

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揭示了大众对“捞尸”行业的复杂情感。

也有一些网民提出了更建设性的建议:“可以建立捞尸公益基金,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减少捞尸过程中因金钱问题带来的矛盾。”

这样的建议表明,大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不仅停留在表面,更希望通过实际的措施来改善现状。

捞尸行业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人性的两面。既有像陈阳喜这样的无私奉献者,也有如王某海这样的逐利者。

这一行业的乱象,暴露了现行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的不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失去对善的信任。毕竟,阳光总会比阴影更多一点。

文章到这里,想问问你对捞尸行业有何看法?你认为应该如何规范和改善这个行业的现状?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建议,让我们一起为一个更加温暖、更加善良的社会出一份力。

0 阅读:1

念薇说人间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