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仍是语文教材顶流。”
在数学教材插画尚未有定论之际,此前深陷舆论泥沼的人教社却毫无征兆地主动出击,在自家的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气势汹汹的《语文教材删减鲁迅作品?没有的事!》,向外界历来不断质疑的鲁迅作品大规模撤离教材宣战。
遵从人教社宣称的“鲁迅一直是教材选入作品最多的作家”,有媒体甚至创建了“鲁迅仍是语文教材顶流”的话题,试图为这一持续多年的争议盖棺定论。
其实,人教社这篇文章虽然大言不惭地称“一代代中小学生都从先生的作品中学习了典范的语言、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批判精神”,但其完整列出的鲁迅作品收录名单,初中7篇高中5篇总计12篇课文来看,恰恰印证了外界的质疑,鲁迅确实不是大规模撤离教材,而是“有序退出”。
按照人教社给出的统计,统编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教材时下收录的12篇鲁迅作品,都是曾经多次入选多套语文教科书的经典,“《故乡》被选入14套语文教科书,《孔乙己》为13,《藤野先生》为12,《社戏》为1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10,《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10,《祝福》为10,《记念刘和珍君》为10,《阿Q正传》为9,《拿来主义》为10,《为了忘却的纪念》为9”。
相对来说只有《阿长与<山海经>》是人教版教材新开发的鲁迅作品,而他们之所以选择这篇散文的原因是“笔调富有温情,与鲁迅犀利老辣的杂文风格迥异,利于学生了解更加立体的鲁迅形象”。
人教社这话什么意思?说人话就是“中和鲁迅”,让学生们在感受鲁迅的犀利笔触、批判精神之外,也要感知他的温情甚至温顺一面。或许,“中和鲁迅”恰恰是人教社所称的“会根据教材编写框架的需要”,对“教材中选入的鲁迅作品”,“做出一定的调整”的目的所在。
众所周知,鲁迅之所以在去世后被人于灵柩上覆盖“民族魂”三个大字,正是源于其“针砭时弊且语言犀利,字字珠玑摹写民国百貌事态”的杂文,鲁迅的杂文,是投枪,是匕首,往往一针见血,见血封喉。
鲁迅的杂文和批判精神,不仅局限于时代,而是可以穿越时空,跨越政治纷争,时至今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战斗檄文,依然可以“横眉冷对”一切“魑魅魍魉”。
可惜,在收入统编教材的12篇鲁迅作品中,杂文仅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拿来主义》两篇,这两篇相较于让一代人难以忘却的《药》、《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简直是春风拂面,全然不能作为鲁迅杂文的代表之作。
作为民族之魂,鲁迅语言犀利且富于战斗性的杂文作品,以愤激地呐喊,唤醒沉睡在迷茫中的人们,激励人们勇敢地站出来,破除一切恶,让真善美的光辉永驻人间。传承鲁迅的犀利笔锋,让鲁迅秉持的批评精神永远流传才是我们的教材大篇幅纳入鲁迅作品的根本,而时下这种去鲁迅锋芒取鲁迅温顺的教材编排思路,显然与公众期待渐行渐远。
而这,可能才是大家在观感上产生鲁迅大规模撤离教材的根源所在。实事求是地说,人教社在回应中没有撒谎,但也没有说出全部真相,他们除了在鲁迅作品的取舍上“与时俱进”,在数量上也是递减趋势明显。
过往资料显示,早在2008年之前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多达9篇,分别是《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孔乙己》。而2008年后减少为7篇,去掉了《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雪》。2013年减少为6篇,去掉了《风筝》,如今的7篇相较于2008年版本减少了《风筝》《雪》。
在之前《风筝》被剔除教材时,曾引发外界关于鲁迅作品是因为太深刻的争议,作为反对鲁迅作品被删的一方,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曾通过社交平台表示:“我坚决不赞成‘删除教材中鲁迅作品和初中生阅读不宜过于深刻’的观点。当下不少编教材的以一己之浅薄揣度鲁迅之深刻并殃及学生,是很恶俗的。当下问题是如何编出真正的语文教材和改革教学方法。”
无论是篇幅上的递减,还是作品基调上的艺术中和,增加其他人评价鲁迅的内容,归根结底还是统编教材紧跟时代变化和社会演进需要的需要,由于鲁迅的杂文具有超越时代超越现实的针对性和批判性,在和谐社会的今天,似乎并不合时宜。
那些关于“大规模撤离教材”的隐忧,其实并不只是对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篇幅变化的直接反应,而是更多的出于对鲁迅作品在课本中分量与位置退化的敏锐感知,以及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能否在一代又一代人中间延续代际传承的不确定性没有把握。
实事求是地说,语文教材的这种倾向性已经是肉眼可见,哪怕是人教社主动出击,依然无法掩饰这个让人心怀忧虑的现实。
要我说,错就错在鲁迅身上,仗着自己所处的黄金时代,留下了这些让后世小辈们芒刺在背的檄文。
最后一句话说得犀利!有些宵小之辈真是如芒在背,迫不及待的要删掉![无奈吐舌][无奈吐舌][无奈吐舌]
不要脸的不可怕,就怕不要脸的是砖家。
和平演变的急先锋一律当成卖国贼处理
鲁迅先生精神,应世代相承!!
该除掉的是这群文化汉奸!其心可诛,必须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