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只能送外卖,读书后既能送外卖,也能做其他工作。
2022年参与全国高考人数1190万,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1076万,庞大的基数一方面说明,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成熟,更多人有机会参加高考,最终获得大学本科学历。
但另一方面来看,庞大的基数让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了,学历价值进一步贬低。
在本科生遍地走,研究生多如狗的情况下,2023年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再次激增,突破472万大关.
这意味着下一年又将有百万硕士研究生涌进高等教育,3年以后,这波人又齐刷刷涌进就业市场。
那么就是市场真的需要这么多高学历人才吗?又能为这些人才提供多少岗位呢?
复旦教授:再发达的社会也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复旦大学77岁老教授葛剑雄,对于当下的高等教育情况,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
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德国,再发达的社会都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学生,也不需要那么多硕士、博士生,这么多大学生如何保证全部就业呢?
同时教授还明确告诉家长,应该理性选择,不一定每一个孩子都要上大学,要根据个人优势来选择发展方向。
教授的这番话,应该引人深思,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大学生、硕博生吗?
如果是真的需要,为何还有那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选择去送外卖、送快递呢?
道理说出来都能懂,但是人都是自私的,都是先生活后社会。
就比如一个小县城的工厂厂长,年薪在百万以上,在外人看来他的生活非常不错,但他却要求孩子一定要考去北京,将来在北京生活,不再受自己受过的苦。
确实有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选择送外卖送快递的,但是他们都是做过与学历对应的工作,觉得不适合自己后,才选择送外卖的,而且送外卖也只是一个过渡工作,并不会长长久久干下去。
然而,没有学历加持初中、高中毕业生,没有别的选择,最终只能选择去送外卖,也只有这一行接纳了他。
想来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吧。
尤其是对于寒门学子来说,家庭没背景、没人脉,要想不再受父母受过的苦,只能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所以高考依旧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捷径,抓住这一次机会,才能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无一例外,寒门不用怀疑读书的价值,也没有资格怀疑。
中考分流
中考、高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场考试,相比高考来说,中考更残酷,各省的中考录取率在60%左右,也就意味着10个初中生中,有4个无缘普高。
这对于面临着中考的初中生来说有些残忍,但是却是提高学历价值,把控学生质量最有效的方式。
不得不承认,有些学生天生不是学习的料,硬是圈在教室里也是一种折磨,反倒不如上职高技校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在职业上先行一步。
然而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技术性工人人才缺口最大的,职高技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制造业就业机会多,还间接解决了大学生多的问题。
控制研究生人数
人人都有考大学的必要,但并非人人都有考研的必要。
这两年就业大环境不好,很多大学毕业生将考研作为后路,来逃避找工作,然而考上研究生后,毕业还需要面临着找工作的难题。
研究生人数越来越多,让学历价值贬低,在就业市场也不那么吃香了,控制人数迫在眉睫。
从2023年考研招考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某些专业已经缩招了,而且三分之二招的都是专硕,专硕学费高,这一门槛将部分考生挡在外面。
总结:
对于个人来讲,拥有高学历是一件好事,但对整体教育大环境来讲,人人都有高学历,那么价值就不高,高等教育的意义也没那么大了。
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要做好职业规划,不要一味地去追求高学历,想好自己适合什么,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再去追求对应的学历。
今日话题:
你支持复旦教授的看法吗?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高学历人才要与有用人才结合,否则是社会浪费。
大学生贬值的另一个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缺,大学门槛低,很多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素质低。
减少大学数量,好钢要用在刃上。多办职业技术学校,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
读书和不读书,人生是两种模式。读过书的人。大体都会过得不错。不会和别人胡吃海喝,和牛逼吹破天。懂得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不容易被带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