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巡抚和侍郎,都是正二品的高级官员,但在实际的权力和地位上,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巡抚是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掌管着一省的军事、民事、财政等大权,被称为“封疆大吏”。侍郎则是中央的部堂官员,与尚书共同管理各部的事务,被称为“部堂大人”。
为何同为正二品的官员,巡抚和侍郎的权力却相去甚远呢?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原因和制度演变呢?
巡抚的崛起明代的封疆大吏 要了解巡抚的权力,我们必须从明代说起。明代的巡抚制度,是在永乐、宣德、正统年间逐步形成的。最初,明朝的地方行政,是由布政使、按察使、巡按御史等三司官员负责的。
但是,随着明朝的版图扩大,地方的军事、民事、财政等事务日益繁重,三司官员的职权和能力显得不足。于是,明朝开始派遣一些品级较高的文官,以“巡抚”之名,巡视各省,督理税粮,安抚百姓,救济灾荒,抚恤军民,监察官吏,审理刑狱等。
这些巡抚,通常是各部的侍郎或者都察院的御史,因此也被称为“巡抚侍郎”或者“巡抚都御史”。
巡抚的职权,是由皇帝直接授予的,不受地方官员和中央各部的干涉。巡抚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反映地方的情况,建议政策,甚至可以弹劾不法的官员。
巡抚的权力,是建立在皇帝的信任和授权的基础上的,因此,巡抚也被视为皇帝的亲信和代言人,地方百姓对巡抚的敬畏和信服,也是对皇帝的敬畏和信服的体现。
巡抚的地位,也是由皇帝直接决定的,不受品级的限制。巡抚的品级,一般是从二品,与所在省的布政使同级,但是巡抚由于是封疆大吏,位高权重,因此一般会加兵部侍郎衔,成为正二品官员。
而且,巡抚的品级,还可以根据地方的重要性和巡抚的功绩,而有所提升。比如,明朝后期,辽东、陕西、四川等边疆重镇的巡抚,都是正一品的总督,与中央的六部尚书同级。
而一些有名的巡抚,如张居正、李成梁、袁崇焕等,都曾经被封为一品的太子太保或者太子太傅,与内阁大学士同级。
巡抚的任期,也是由皇帝直接决定的,不受规则的约束。巡抚的任期,一般是三年,但是也可以根据地方的需要和巡抚的表现,而有所延长或者缩短。
比如,明朝后期,一些边疆的巡抚,如李成梁、袁崇焕、孙承宗等,都曾经在一个省份任职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成为当地的一方霸主。而一些不称职的巡抚,如杨一清、李鸿基等,都曾经被皇帝提前罢免,甚至被处以极刑。
巡抚的权力、地位、任期,都是由皇帝直接授予和决定的,这使得巡抚成为了明朝地方的最高长官,拥有了极大的自主性和影响力。
巡抚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不仅是维护地方的安定和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推行中央政策和反馈地方民意的重要渠道,更是抵御外敌和平定内乱的关键人物。
巡抚的崛起,是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重大变革,也是明代政治和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侍郎的困境清代的部堂大人 与巡抚相比,侍郎的权力就显得相对有限了。侍郎是中央的部堂官员,与尚书共同管理各部的事务。
侍郎的职责,主要是协助尚书处理部里的文书、奏章、钱粮、人事等事务,以及参与朝廷的议政、议事、议战等活动。
侍郎的职权,是由各部的规章制度和朝廷的法令规定的,不受皇帝的直接授予和决定。
侍郎的权力,是建立在部里的协作和朝廷的制衡的基础上的,因此,侍郎也被视为部里的副手和朝廷的参谋,中央各部和朝廷的其他机构对侍郎的监督和制约,也是不可避免的。
侍郎的地位,是由品级和资历决定的,不受皇帝的直接决定。侍郎的品级,一般是正二品,与尚书低一级,也与巡抚同级。但是,侍郎的品级,很难有所提升,除非是升任尚书或者其他更高的职位。
而且,侍郎的品级,还要受到满汉的区别,清朝的各部,都是要分满汉的,每个部都有满尚书一名,满侍郎左右各一名,汉尚书一名,汉侍郎左右各一名。这样一来,一个部里光是本部堂官就有足足六名之多。
而汉尚书和侍郎在满清政府时期,权力上是要受满清的制约和压制的。满清政府为了维护满族的统治地位,对汉族的官员实行了一系列的限制和歧视,比如汉族的官员不能担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关键的职位,也不能参与军机处的议政,更不能进入内阁。
而满族的官员,则可以随意调动和升迁,甚至可以跨部任职,比如兵部尚书可以兼任户部尚书,户部尚书可以兼任工部尚书,工部尚书可以兼任礼部尚书等等。这样一来,汉族的侍郎,就很难有机会升任尚书,更不用说其他更高的职位了。
侍郎的任期,是由品级和资历决定的,不受皇帝的直接决定。侍郎的任期,一般是三年,但是也可以根据部里的需要和侍郎的表现,而有所延长或者缩短。
但是,侍郎的任期,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朝廷的变动、部里的纷争、皇帝的喜怒等。
比如,清朝初期,顺治帝和康熙帝都曾经大力改革中央各部,多次罢免和调动各部的尚书和侍郎,使得侍郎的任期很不稳定。
而清朝后期,同治帝和光绪帝都曾经对中央各部的尚书和侍郎进行过严厉的清洗和惩罚,使得侍郎的任期很不安全。
侍郎的权力、地位、任期,都是由品级和资历决定的,这使得侍郎成为了中央的部堂官员,受到了各种制度和政治的限制和约束。
侍郎的作用,也是相对有限的,他们不仅是协助尚书处理部里的事务的副手,也是参与朝廷议政的参谋,更是承受皇帝和各方压力的替罪羊。
侍郎的困境,是清代中央行政制度的一个重大弊端,也是清代政治和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部堂大人多指总督,兵部尚书衔,另一衔叫制台。而巡抚,叫中丞
巡抚从二品
巡抚相当于省长正部级,侍郎是国务院某部副部长但享受正部待遇,自然有差别。
总督之最为直隶总督,巡抚之最猜猜看是哪里
不懂瞎逼逼
侍郎比巡抚级别高,侍郎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各有利弊,巡抚是土皇帝,侍郎在中枢在权利中心
巡抚本职是从二品,一般都加兵部侍郎衔才为正二品。
职级一样,但一个是省长,一个是部门副部长
明朝初期地方是‘布政使、按察使、指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