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深秋,牡丹江的江水咆哮着冲向远方,在这片汹涌的水域中,一位年轻的日本女子正与死神搏斗。
她本是日本盛冈市“红十字会”护士学校刚毕业的一名学生,却被派往我国东北,在日军野战医院当护士。
凶猛的浪花拍的女子头晕目眩,她的脑海中闪过无数画面:家乡岩手县的海滨风光、盛冈市红十字会护士学校的课堂,以及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种种暴虐行径。
日军的残忍不断地在脑海中闪烁,女子突然痛哭出声,心中冒出了一个想法:“我才20岁,日军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我不能死,我要将功赎罪,替他们还债!”
这个女子是谁?后来是如何赎罪的?让我们一起看看伊藤郁子的故事。
1925年10月21日,伊藤郁子出生在日本岩手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伊藤管治在当地农林局工作,母亲是一位全职主妇。
成长在北海道附近的海滨地区,郁子从小就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水性。童年时代,她常常在海边嬉戏,丝毫没有意识到这项技能日后会成为她逃生的关键。
1945年春天,20岁的郁子从盛冈市红十字会护士学校毕业。正值二战末期,日本的疯狂扩张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怀着复杂的心情,郁子被派往中国东北战场,成为日军第一陆军野战医院的一名护士。
踏上中国的土地,郁子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她为能够“为国效力”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她又对即将面对的战争场景感到恐惧和不安。然而,真实的战场远比她想象中更加残酷。
在医院工作期间,郁子亲眼目睹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她看到日本士兵肆意虐杀平民,看到被强征的"慰安妇"遭受非人道对待,看到中国儿童在轰炸中失去父母。
这些画面如同一把把利刃,深深刺痛了郁子的心。
随着战局的恶化,日军在中国东北节节败退。1945年8月,苏联红军对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进攻。郁子所在的医院接到紧急撤退命令,院长带领2000多名伤员和医护人员仓皇逃离,最终在牡丹江边陷入绝境。
在这混乱的时刻,院长做出了一个令人发指的决定。他命令给重伤员注射致命的酒精和空气,强迫无法行走的家属和孩子服毒,并胁迫1500多名轻伤员和医务人员跳江自杀。
郁子目睹了这一切,内心陷入巨大的挣扎。
在千钧一发之际,郁子抱住一块捆着行李的木头,纵身跳入滚滚江水。凭借童年练就的游泳技能,她在激流中奋力搏斗了三个多小时,最终奇迹般地游到岸边。
这次与死神的近距离接触,彻底改变了郁子的人生轨迹。她决定不再为日本的罪行背负更多罪孽,由此开启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救赎之旅。
从牡丹江的险境中逃生后,伊藤郁子被一支中国解放军的救护队发现并收留。这段经历让她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与她之前在战场上所见所闻形成鲜明对比。
在解放军营地里,郁子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善意。每天都有战士们为她送水送饭,帮她梳头理发,甚至耐心地教她学习汉语和书写汉字。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深深触动了郁子的心弦。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内心的愧疚感与日俱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遍中国大地。抗日战争的胜利让中国人民欢欣鼓舞,但对郁子来说,这个消息却让她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此时的郁子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回到日本的家乡,还是留在这片她曾参与摧残的土地上?一方面,她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和熟悉的环境;
另一方面,每当回想起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她就感到一阵阵心痛和愧疚。
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挣扎,郁子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她选择留在中国,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牡丹江医院的一名护士,为日军的罪行赎罪。
在牡丹江野战医院,郁子将这里视为自己的"大学校"。她勤奋学习医术,刻苦钻研护理技能,很快就成为了医院的骨干力量。她的努力和天赋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和赞赏。
郁子的O型血成为了她救死扶伤的有力武器。在她的护理生涯中,她多次无偿献血,挽救了107名中国军人的生命。
每一次看到那些重获新生的战士,郁子都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这些经历让她与中国这片土地的感情越发深厚。
随着时间推移,郁子逐渐融入了这个曾经陌生的国度。她学会了说流利的中文,适应了中国的生活方式,甚至开始喜欢上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她的心灵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归属感,这种感觉是她在日本时从未体验过的。
1950年,伊藤郁子的人生迎来了新的转折。她被调至解放军山西康复医院工作,在这里,她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人——宗序定。
宗序定是一位性格温和、为人正直的中国军人。他对郁子的日本背景毫不在意,欣赏她的勤奋和善良。两人相识后很快坠入爱河,不久便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这段跨越国界的爱情,为郁子在中国的生活增添了温暖和力量。
1951年,郁子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彻底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次年,他们迎来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为这个跨国家庭带来了无限欢乐。
小生命的降临,让郁子更加坚定了在中国扎根的决心。
1954年,随着宗序定的转业,这对夫妻来到了江苏如皋县城。郁子在如皋县人民医院的外科工作,开始了她职业生涯中最艰苦但也最有意义的一段时期。
那时的医院条件十分简陋,没有电,没有自来水,医护人员严重不足。但这些困难并没有打倒郁子,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
她主动承担起许多额外的工作,自己挑水扫地,确保每一台手术都能顺利进行。
在手术室里,郁子总是全神贯注,精益求精。她熟练地配合医生进行各种手术,从简单的阑尾切除到复杂的心脏手术,都能应对自如。她的技术不断进步,很快成为了医院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郁子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赢得了全院上下的尊重与爱戴。医院领导多次号召大家学习她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郁子的善良更是展露无遗。面对困难的病人,她常常自掏腰包为他们买鱼买肉,确保他们能得到良好的营养。她多次无偿献血,挽救了无数危急病人的生命。
有一次,一位重伤病人急需输血,但医院血库存量不足,郁子二话不说,立即伸出手臂,为病人输入了400毫升鲜血。
郁子的无私奉献感动了很多人,其中包括县长魏志田。魏县长亲自到医院探望她,拎着红糖、鸡蛋、猪油等营养品,要求郁子必须好好补养身体。
这种关怀,让郁子深受感动,也让她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在如皋的岁月里,郁子不仅在医疗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为邻居们普及健康知识,教导大家如何预防疾病。她的热心助人,让她成为了社区里的"知心大姐"。
四、晚年与传奇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为伊藤郁子的人生再次带来了变数。在阔别祖国27年后,她终于有机会回日本探亲。踏上故土的那一刻,郁子内心激动万分,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
在日本,郁子受到了热烈欢迎。亲朋好友纷纷劝她留在日本,甚至日本政府的高层官员也表达了希望她回国定居的愿望。
然而,郁子的心早已被中国牵引,她深知自己的根已经深深扎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08 年清明节,担任校外辅导员的伊 藤郁子,向3000多名师生痛诉二战时她亲 眼所见日军在中国东北所犯的滔天罪行
在东京期间,郁子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她讲述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分享了她对中日友好的看法。她的故事感动了许多日本民众,也让更多日本人认识到了当初日军的暴虐和所作所为。
春节前夕,郁子含泪告别亲人,毅然决然地返回了她日夜眷恋的中国。这个决定让许多日本人感到惊讶,但郁子知道,她的家、她的事业、她的一切,都在中国。
回到如皋后,郁子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相反,她投入到了更多的社会活动中。她免费教授日语,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并利用自己的特殊背景,帮助侨胞和日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郁子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她被吸收为市政协委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决策讨论。
尽管年事已高,但她仍然坚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年轻一代讲述战争的残酷,谴责日本的暴行。
1998年,日本红十字会寄来慰抚金和回国定居的邀请,但郁子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她在回信中写道:"我爱生我养我的母亲,我爱樱花烂漫的日本,但我的心永远在中国。"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她对中国的深厚感情,也体现了她作为一个"桥梁"的角色,连接着中日两国的民间友谊。
在晚年,郁子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热情。她经常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为促进中日友好贡献自己的力量。她的故事被多次改编成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感动了无数观众。
每当《南京大屠杀》等抗日电影上映时,郁子都会去看,看南京大屠杀影片时,她控制不住情绪,大声痛哭,怒骂日军的暴行:“畜牲,这哪能算人!”
2001年,当她得知日本美化战争,歪曲事实,纂改教科书时,更是多次以二战参与者和目击者的身份站出来,谴责日本的恶劣行径,要求日本尊重历史,承认历史,向我国人民道歉。
2016年12月8日,91岁高龄的伊藤郁子在如皋辞世。她的一生,以救赎与奉献为主题,最终将自己完全融入了中国社会。
伊藤郁子的离世,并没有让她的故事就此终结,她的名字依然被人们传颂。
那些曾经与她共事的医护人员,那些被她救治过的病人,以及那些听过她讲述历史的年轻人,都把她的故事铭记在心。
她的一生,从一个日本军护士到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人生转折。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救赎,何为无私的奉献,这与日本一部分群体的丑陋嘴脸形成了鲜明对比。
或许在某个宁静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会想起这位曾经的异国女子。
她的故事,如同天上的星星,虽然遥远,却依然闪耀,为后人指引方向,诉说着不要忘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