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擅自毁约致中国船厂欠20亿破产,如今向中国示好,我们应该帮吗

南柯归海 2025-02-20 04:23:21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

【前言】

一场跨国交易,本该成为大船重工腾飞的跳板,却在最后关头变成了噩梦,一笔价值130亿的大订单,突然被对方撕毁。

带着巨额债务和无法回头的风险,让一个曾经有着雄心壮志的企业陷入破产边缘,一切的根源竟然是一份看似普通的合同?挪威的船王是如何引发这一场“风暴”的?

【事件的经过】

大船重工这个名字在中国和全球造船业界有相当高的地位,它归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所有,长期以来都是中国造船业的龙头企业,尤其在军用舰艇和海洋工程领域,技术堪称一流。

它背靠国家,在国际市场上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做出了无数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这样的行业巨头依然免不了遇到“挑战”。

2013年,挪威的Seadrill公司向大船重工抛来了橄榄枝,要求他们建造8座海上钻井平台,对于大船重工来说,这笔订单的价值足足达到了130亿元人民币。

这则订单一旦成功履约,这会让它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再上一层楼,还能让其在全球造船业界的地位更加稳固。

面对如此大的订单,大船重工显然没有做到足够的风险评估,Seadrill公司向大船重工承诺,支付10%的定金,并且要求在合同签订后尽快开始建造。

出于对合作机会的渴望,竟然放松了对合同条款的审查,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条款下,挪威这家公司仅支付了10%的定金。

通常在这样的国际订单中,定金应该是30%到50%之间,大船重工不得不在并未收到足够保证金的情况下,提前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始建造钻井平台。

项目进入了建设阶段之后,在快要完成时,Seadrill公司突然宣布取消6个钻井平台的订单,给出理由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大船重工完成了大量前期投入,甚至已经接近交付,结果就这样被挪威方单方面毁约,他们撤回了订单,还要求退还定金,并支付利息。

这完全把它推向了悬崖,Seadrill公司的这一做法,简直就是“无赖”行为,这种违约行为不单单是在损害一个企业的利益,同时也是在践踏整个国际商业信用。

每个企业都像它这样,在合同快履约时突然改变立场,整个国际贸易将会变得乱象丛生,信任的基础完全崩塌,而这正是中国企业在面对跨国合作时,必须要有的警惕。

这件事对于大船重工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们尽力与挪威方面沟通,试图挽回局面,但由于合同中的不利条款,尤其是仲裁地点由买方指定。

这表明一旦发生争议,最终的裁决将由挪威方面决定,这让中国公司在这场“官司”中几乎没有任何优势,最终,大船重工只得无奈宣布破产重组。

当商业关系跨越国界时,合同的细节和信用的保障尤为重要,在国际合作中,细微的条款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对我们产生致命影响,这让我想知道事件的延续。

【事件的延续】

在商业合作的世界里,毁约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这一行为发生在如此重大的交易中时,问题就不简单了。

Seadrill公司的违约行为并不是突发的,而是背后藏着一些更深的原因, 在2013年,油价一直处在高位,海上钻井平台的需求一度被推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但油价的起伏处于一个震荡区间,市场需求也是一波三折,当油价开始下滑,它也得做出调整。

他们原本期待的海上钻井平台的使用频率没有预期那么高,市场需求的减弱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笔巨额投入。

大船重工的角度来看,显然这就成了一个“背叛”的理由,更深的原因或许是Seadrill公司的经营策略。

挪威这家船舶公司一直以来都有一定的行业地位,但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大环境来看,它同样面临了一些经济压力。

船舶行业的波动、油气行业的竞争,使得他们不得不精打细算,甚至在某些时候需要做出牺牲,面对这个130亿的订单,显然意识到自己承担的风险远超过当初的预期。

最终,他们做出了选择:放弃这笔交易,切割掉“风险高”的订单,转而去迎合其他更有保障的业务,商业合作中的这种抛弃式做法真的是纯粹的商业决策吗?

Seadrill的这一做法,是在利用中国企业的信任去赚取更多的“操作空间”,大船重工在这笔订单中投入的资金非常庞大,而定金仅有10%,这也给了对方不履行协议的空间。

他们的损失并不算大,但中国方面的损失却足够沉重,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成了这场纠纷的关键所在,合同上明确规定,若发生纠纷,仲裁地由买方指定。

若发生争议,最终的裁决权完全掌握在挪威公司手里,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商业合同漏洞,当大船重工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经为时过晚。

无论是谈判还是调解,Seadrill似乎已经做好了“逃脱”的准备,甚至连最基本的商誉,都不曾在他们眼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船重工在如此重要的合同中,连一个基本的保障条款都没有设立,这一点确实是中国企业在与外资企业合作中的一个共同问题。

大家太过于依赖于“面子工程”和“合作机会”,忽视了“合同里”那些可能成为麻烦的条款,任何一个看似简单的合同背后,往往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在真正出问题的时候,才会让人懊悔未曾早作准备,而且Seadrill并非单纯的“商业失误”,他们在过去的合作中也并不是什么“守信楷模”。

比如,Seadrill在其他国家的合作历史里,也有过类似的违约行为,甚至在多个项目中选择了单方面撤单。

面对这种背景的合作方,中国企业没有做到更深入的背景调查,才导致了如此惨痛的代价,这也是这次事件中的一个关键点。

Seadrill的“毁约”行为让人对国际商业信用产生了疑问,无论是在航运行业还是石油行业,信任和契约精神往往是合作的基础。

对于大船重工来说,问题的根源来自外部,也在于对这场交易的过度信任与不够细致的合同设计,挪威这个事情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产生的影响】

这起事件对大船重工和中国造船业的影响,可以用“痛定思痛”来形容,作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的核心企业,它的倒下是企业的失败,也是一场对中国造船业整体信任度的重大打击。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合作的复杂性日益增加,这样的案例无疑给所有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商业合作中的风险,绝对不容忽视。

从企业层面来看,大船重工遭遇违约造成了巨额的财务损失,还让企业的声誉和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这笔130亿人民币的大订单,本该成为大船重工在全球船舶制造业中进一步巩固地位的跳板,结果却因为一纸合同的漏洞,变成了企业发展史上最黑暗的篇章。

在进行跨国合作时要关注价格、技术和产品的交付,还要细致地审视合同中的每一条条款,尤其是那些可能让你“后悔”的小细节。

这一事件直接暴露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商业竞争中的一个软肋,对外部商业环境的信任过度,在复杂的国际商业环境中,诚信常常被掩盖在各种商业策略和利益计算背后。

在这次冲击后,中国企业在国际合作中的谨慎性显著提高,尤其是在合同条款的审查上,企业开始更加重视细节,开始加强对合作方背景的调查,减少了一些潜在的信任陷阱。

大船重工通过破产重组暂时度过了危机,但他们的经验教训却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注重稳健的合作模式,确保自己的商业安全。

当然,这场事件的后续影响还波及到中国造船业的整体战略调整,在经历这次惨痛教训之后,中国的造船行业逐渐从单纯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

过去,许多中国船厂的战略侧重于通过数量来赢得国际市场的份额,但现在,更多的企业开始着眼于提升技术含量和品牌价值,并注重与外国企业的平等合作。

在这样的战略转型中,中国造船业逐渐向高端市场迈进,路途坎坷但方向越来越明确。

Seadrill这家公司通过毁约“脱身”,但这种行为无疑为自己埋下了长期的信誉危机,即便是挪威船王弗雷德里克森在行业中依然拥有相当的影响力。

在全球造船业和航运业的圈子里,他的声誉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谁也不敢在大笔订单中相信这样一家公司。

背后所反映的并不单是Seadrill的“短视”,更是整个行业内对“商业信用”的普遍担忧,像它这样的大公司都能如此轻易地撕毁合同,那么小企业很难在这种环境中生存。

这为全球商业文化敲响了警钟,信任的破裂将导致的是短期的经济损失,也将是市场长期的萎缩。

对于中国造船业而言,这次事件也不全是坏事,正如大船重工通过破产重组,成功度过了难关,并最终在其他订单中找回了信心一样。

整个行业也从中获得了教训,学会了如何在未来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毕竟,历史的教训才是最昂贵的学费,这次的“学费”促使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

中国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靠的是整体实力,提升技术、加强品牌建设、注重合作方的信用,这些推动着中国企业不断成长,走向更加成熟的国际舞台。

【结语】

这场由毁约引发的风波让大船重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让中国造船业付出了必要的代价。

在这场“经济博弈”中,让人反思的是,企业如何应对全球市场的风险,整个行业对国际合作应保持的应有态度。

信息来源:

金融界————国企被老外坑破产,悲剧会二次上演吗?

中国水运网————Seadrill撤销大船海工最后2座钻井平台订单

中华网————挪威首相:中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发展迅速,望加强绿色合作

人民网————挪威渔业和海洋大臣玛丽安·奈斯:中国是我们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 聚焦进博会

0 阅读:81

南柯归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