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出土李建成陵墓,墓室内刻有55个字,才知道李世民的为人

谈八卦沸羊羊 2025-04-11 13:58:11

胜者为王败者贼,谁人敢把真相揭。正直史书谁执笔,董狐之风今何在。

大家都说,打赢打输在战场上是常有的事,但除了胜负,又有几个人会真正关心失败者后面会咋样呢。

历史书上的记载大都是帝王权力的说辞。为了保住自己的脑袋和地位,那些依附于皇家的史官们只能按照皇帝的吩咐去书写记录。

于是,不少掌权人的对立面遭到了歪曲和贬低的待遇。哪怕这个对立面是掌权人的亲手足,也一样无法逃脱这样的命运。

李世民,人家都说他是“一代霸主”,但他上位的路子可不太光彩。他搞掉了自己的亲哥亲弟,抢了皇位。为了坐稳这位置,他硬是让老爹退了位,还把那些跟他作对的兄弟家的孩子都给处理了,确保他们没法再翻身,后代也没机会出头。

这种狠心的做法既为李世民扫清了通往权力集中的道路,也给他那辉煌的帝王生涯添上了一笔难以抹去的黑历史。

这样一搞,他仿佛就能稳稳当当地坐上龙椅,把以前那些破事儿都抛到九霄云外去。

然而,所有努力都如泡影,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总会不经意间留下线索,供后人追寻。多亏了李世民那掩饰不住的痕迹,我们才能有幸窥见史书背后,那个真实的李世民模样。

【立嫡立长的魔咒】

在古代,为了稳住皇上的宝座和确保皇权代代相传,有个规矩就是老大儿子继承皇位。这个规矩,对嫡长子来说是代代相传的光荣,但对皇上的其他孩子们来说,却是一辈子的束缚。

不管是唐太宗、明成祖还是清朝的圣祖皇帝,就算他们都是公认的贤明君主,也照样躲不过因不是正宫所生的长子而被别人挑剔的命运。

其实,要说起来,唐太宗李世民比起其他两位兄弟,确实要更胜一筹。主要是因为他不是庶出,而是嫡出,这在争夺皇位时,给了他不少便利,优势挺明显的。

不过,李世民的好运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他不是家里的老大,他老妈窦氏,即李渊的正室窦皇后,在怀他之前,已经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字叫李建成。

李建成是李渊的头胎儿子,打从娘胎里出来,大家就对他寄予厚望,把他看作是李家未来的当家人。

这样一来,李世民的地位就显得挺微妙。虽说他也是正室生的儿子,但可惜只是老二。在爹娘的心里,李世民更大的作用,那就是帮衬着自己的大哥,一块儿给李家打拼出个更光明的未来。

李世民起初确实是按照那样的方式行事的。隋朝到了晚期,朝廷里乱成一锅粥,掌权的人既糊涂又残暴,老百姓的命在他们眼里根本不算啥。全国各地都在盼着,能有位大英雄站出来拯救大家。

李渊呢,他一开始是隋朝的一个当官的,压根没想过要反抗隋朝。但隋炀帝这家伙,太糊涂了,老是听信那些小人的瞎话,结果朝廷里面乱得一塌糊涂。

随着反对隋朝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李渊也瞅准时机,着手策划起了自己的推翻隋朝的大行动。

这时候,李渊的两个儿子,老大李建成和老二李世民,都已经长大懂事了。他们瞅着眼下的局势,心里头挺赞同老爹的做法。

这时候,李建成和李世民因为有着相同的政治抱负,还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伙伴,他们心里都琢磨着怎么给李家打拼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说到李家的大英雄,后人都心中有数,普遍都觉得是李世民没错。

但很少人会去留意那位站在大英雄背后的角色——他兄长李建成的故事。

我们后人想要弄清楚这些事儿的来龙去脉,真的挺难,主要就是因为李世民太在意嫡庶之分了。

李世民并不像史书上描绘得那么胸襟开阔。对于兄弟间反目成仇那档子事,他心里其实很在意,也挺爱计较的。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在战场上可是个猛将,立下了好多汗马功劳,那时候他可真是红极一时,风头正盛。

不过,李世民之所以能这般肆无忌惮地闯荡,说到底还是因为有李建成稳稳守住了大本营,给他当坚强后盾呢。

但这些情况,李世民起初根本没察觉到。

那时候,李渊特别看重李建成,走到哪儿都带着他,让他帮忙处理国家大事。

李渊起初拉起队伍,打算闯出一番天地。多亏了李建成,他制定了严明的军纪,好好整顿了军队,这才有了后来那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行军路上,李建成总是和将士们一起睡觉,一起经历风雨,是个特别能让大家心服口服的带头人。

因此,打从一开始,无论是李家那些追随者还是那些对他家有信心的老百姓,都对李建成特别放心。就因为这样,后来李建成在那些当官的文人里头,威望那是相当的高。

在反抗隋朝和对抗匈奴的战斗中,李建成可是出了不少力。就像他帮忙打下长安,还有在朝廷里稳住大局那会儿,给李渊帮了大忙。

正因如此,李渊对这个儿子那是相当认可,特别满意。

那时候,李渊打心底里把李建成看作是接班人,可他却没料到,这俩兄弟之间的裂痕,就是从这时候悄悄开始的。

李建成就算再能耐,真正露脸的时候其实并不多。他主要是守在后方的大佬,得一直陪在李渊旁边。

尽管这样做让李渊颇为看重,但跟李世民比起来,李建成在将领和老百姓心中的地位还是差了点。李建成之前付出的那些辛苦,早就被李世民的赫赫战功给盖过去了。

李世民是个了不起的将军,打仗打得特别棒,立下了好多战功。不少人认为,唐朝能有后来的辉煌,全靠了他。因此,在士兵和老百姓心目中,李世民的地位那是相当的高。

对李渊而言,看着俩娃嗖嗖地长大,心里别提多自豪了,觉得他们就是自己将来飞黄腾达的指望。可这俩孩子呢,他们觉得这事儿全变成了背后的较量、明面上的争斗,还有那躲不掉的残酷竞争。

李建成心里犯嘀咕,觉得二弟李世民可能憋着劲儿想抢皇位,对他渐渐有了不少看法。李世民呢,费了好大劲儿,却感觉啥回报都没捞着,心里头也是憋屈得慌。

他还在琢磨,要是将来李渊不在了,李建成接了班,那李家恐怕就没他李世民啥位置了。

李建成和李世民心里都透亮得很,这些道理他们都懂,可偏偏俩人之间生出了不少隔阂。在李渊面前,他们还得装模作样,表现出一副兄弟情深的样子。但只要一离开李渊的眼皮子底下,他们就立马开始各自拉拢人手,明争暗斗,使尽各种手段了。

李建成伙同他的亲兄弟李元吉,一再设法对付李世民,甚至还偷偷对他下黑手。

李世民可不是个瞎子,他盯着眼前的动静,一边藏着自己的锐气,一边瞅准时机想给李建成兄弟来个措手不及。

李渊其实心里都明白这些事情,不过他那时候一门心思扑在当皇帝的梦想上,根本顾不上理会兄弟们闹矛盾的这些“琐碎事儿”。

他觉得吧,这些事情历史上多了去了,真没必要在这个时候再拿出来掰扯。

【皇权背后的血案】

其实一开始这事儿根本不算啥大问题,可问题就是出在李渊采取的“忍让策略”上,结果让整件事情彻底闹大了。

一开始,这只是李渊家族里头的一点儿小纠纷,可等到他真的坐上了龙椅,开始管理国家大事,这事儿就不再是家里的小打小闹了,直接变成了关乎皇权的争斗。

起初就是兄弟俩之间那点小九九,没想到一下子就闹得不可开交了,这回可真是摊上大事儿了。

李渊当上皇帝后,没急着按功劳给大家封赏,反倒是一门心思钻进了“长子继承家业”的老思想里,直接就把自己的大儿子立为了太子。

618年,李渊当上了皇帝,立马就把大儿子李建成立为了接班人,也就是太子。要是没啥变故的话,那李建成就是下一任皇帝的不二人选了。

这时候,李世民错失了先机,心里头慌得不得了,整天都心神不宁。

李建成坐稳了位子,手里头势力也大,按常理说,李世民压根儿没法跟自个儿的亲哥争啥。

另外,皇亲国戚中很多人都是站在李建成那边的,这样一来,李世民就显得势单力薄了。不过呢,就算李世民处处小心,行事谨慎,他哥哥还是对他心存戒备。

李世民心里清楚,以前的李建成不过是稍微提防他一下,不会有什么太过分的举动。但现在,他们俩兄弟争的是皇位,这可是个你死我活的局面。

现在我手握重兵,一旦李建成当上皇帝,他头一个想要摆平的肯定就是我,为了让他那皇位坐得更稳当。

李世民心里盘算的其实挺在理,现在的李建成也确实在琢磨这事儿。他先是把李世民打垮的那些起义军给收编了,给自己挣了份功劳,然后打算借着这个由头,跟李渊说,把李世民的兵权给撤了。

再者,李建成利用李世民功劳太大,威胁到君主地位这一点,多次向李渊提议换掉这位大将。他做的这些,其实都是为了逐步削弱李世民的影响力,好让他失去实权。

不过李世民似乎有老天帮忙,李渊让裴寂带兵出征,结果他头一回打仗就吃了大败仗。为了不让朝廷乱套,李渊没办法,只好又让李世民出来挑大梁。

手里拿着刚拿回来的调兵令牌,李世民心里开始琢磨别的事情了。他琢磨着,要是自己不赶紧行动,等李建成当上皇帝,自己可就没啥好果子吃了。

到时候要是被打得丢盔弃甲,让人算计没了命,还不如现在就放手一搏。就算以后传出去的名声不怎么光彩,但好歹主动权是握在自己手里的。

就是这个念头,让李世民心里打起了更换太子、争夺皇位的主意。

唐高祖在位的武德九年,六月份的头几天刚过,李世民实在是憋不住了,他为了自己的安全,决定在玄武门那里动手搞了个大事情,发起了政变。

李世民一箭射倒了自己的亲哥哥,就这样,他兄弟的一条命没了。李渊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离去,心里头再痛也没法子。

李世民把那些对他构成威胁的兄弟都解决了,然后顺顺利利地当上了太子。后来呢,他虽然没有直接对老爸下手,但也硬是让老爹李渊把皇位给让了出来,自己就这样坐上了大唐皇帝的宝座。

李世民在夺权路上,干下了杀死兄弟、逼迫父亲的狠事,随后他坐上了皇位,着手打造起自己的时代,这就是有名的“贞观之治”。

当上了皇帝的李世民,总是摆出一副努力治国、爱护百姓、愿意听别人劝的架子。但一提到李建成的事儿,李世民可就没那么大方了。

【55个字的墓志铭】

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那会儿,他让老百姓好好休息,恢复生产,还特别在意大家的想法。这样一来,大唐好长时间都是国家强盛,百姓安乐。他也因此赢得了好多老百姓的喜欢和尊敬。

不过,自打李世民当上皇帝后,确实有那么一小撮人,一直揪着他杀掉兄弟这事儿不放,大做文章。

用铜镜子能照见衣服穿整齐没,拿别人当镜子就能看清自己的对与错。自认为行事光明磊落的李世民,因为这么一档子事,心里头一直像压着块大石头,自然是不痛快。

尽管李世民觉得自己行动有理有据,但杀害亲兄弟的事情明摆着,他没法再多说什么来辩解。

李世民想要扭转大臣和百姓对自己的看法,他得想办法把那事儿的影响给抹掉。像他这种对权力上瘾的人,怎么可能让史官记下对自己不好的话呢。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他没按老规矩来,而是自己动手改历史,开了皇帝改史的先例。他让写历史的官员们对玄武门那事儿尽量含糊点,最好别在史书里提太多。

关于李建成的遗骸,李世民虽然顾及名声,没对兄长做出极端毁尸的行为,但也没举行什么隆重的仪式,只是简单处理了就算数了。

李建成作为唐朝的开国太子,他的坟墓并没有享受到啥特别待遇。就连坟墓里最关键的墓志铭,也只用简短的五十五个字就把他这辈子给打发了。

李建成的那些汗水和成就,在皇位争夺战快结束时,全都没用了,就像没写过字的白纸一样。

在李建成的墓碑上,只简短写了他的出生和去世年份,还有走到生命尽头的地方。对于他这辈子是干了啥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是做了啥让人摇头的事儿,全都没提,一点都没展现出来。

后来的人聊起李建成,大多只记得戏文里讲的那些,说他凶狠又没本事,阴险又狡猾。

这些画面,李世民看着心里头很是满意。他觉得,只有把李建成描绘成一个既没本事又没品德的家伙,自己坐上那个位置才会显得合情合理。

他这么做并非因为李世民多么憎恨自己的兄长,而是单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避免给后人留下攻击的把柄。

为了给自己留下好名声,别的人的付出和牺牲,成功者根本不会放在眼里。这就是那些成功人士的做事方式,说到底,就是赢了的是王,输了的是贼。

李世民为了坐上皇位,连跟兄弟多年的情分都不顾了,硬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上天选定的好皇帝。讲真,李世民这个人的形象真是太复杂、太多变了。

他自己努力成为的那种君主,是愿意倾听建议、勤勉治国、深爱百姓、并且极具军事才能,难得一见的好帝王。至于对待外部事务,他手段果断,多次亲自率军征战,是个不折不扣的好战君主。

在家庭里头,李世民使出了浑身解数,想要把自个儿犯的那些错给藏起来,不想让人知道他身为皇上,也有着抹不掉的道德瑕疵。

我们不清楚哪个才是李世民的真实面貌,他的功劳过错可以拿去评价,但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表现,说到底还是得靠道德来把关。

我们这些后来者能做的,就是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把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重新呈现出来。

尽管李世民的做法让李建成墓的历史研究价值大打折扣,但李建成的墓志铭倒是让后人有机会看到一个更立体的李世民,这也算是历史研究上的一个好结果!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