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学医,中等生学师范”向来是大多数高考生家长内心的真实想法,毕竟这两个行业相对来说都有机会进入体制内工作,稳定有保障,社会地位也很高。家长不光脸上有光,家里人也都能从中受益。
之所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优先考虑学医,主要是因为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高。该专业属于精英教育领域,一旦入门就要做好考研读博的准备,否则很难进入大医院,收入和行业发展也会受到局限。
别看医学专业培养周期长,专业课多学习压力大,尤其是规培期间的待遇少得可怜,还经常受委屈。一想到毕业后能拿到高薪,不用担心失业,有了经验和职称,越老越吃香,学生和家长就动力十足。可事实上公立医院的医生收入,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
医生能摊到阳光下的收入,仅14%年收入超过20万
很多学生在学医以前,都以为医生的收入和互联网大厂是旗鼓相当的。毕竟医学生的学历和实习经历,都要远超过互联网大厂的员工。从大一开始,其他专业打游戏摸鱼,医学生就已经在通宵达旦的背书。
其他专业本科4年,医学生则是5年,再加上考研和规培30岁前几乎都在学习积累中,同龄的程序员虽说工作也是996,但年收入也有几十万。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经常超负荷工作,经常白连夜、夜连白的上班,还要承担风险,享受高薪待遇是理所应当的。
自从掀起医疗反腐后,大家才真正开始关注医生的真实收入。实际上以前高收入多数都是科室主任或院领导,基层一线医生,尤其是年轻刚毕业的医学生收入和付出严重不成正比。若是只算能摊在阳光下的部分,那就更少得可怜。
公立医院的医生是享受事业编制待遇的,常有人质疑,为啥医护人员的待遇要比其他事业编制人员高出那么多?互联网大厂待遇高是因为有加班费,1周工作时长相当于其他行业的2周,赚得都是辛苦钱。
医生则不同,他们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和其他事业编制差别并不大。428万医生中仅有14%的科室主任,年收入能达到20万以上。其余根据地域因素、科室不同,收入也有一定差异,但是光靠正常收入,大多数医生的收入远没有互联网大厂可观。
难怪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刚被医学院录取的高考生欲哭无泪
据《中国医院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国内医生平均临床收入为9.4万,70%一线临床医生税前收入都不足10万。相对来说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医生收入会高一些,北方城市的医生工资相对较少,外科医生会比心内等科室医生待遇好一些。
再加上医疗体系的绩效计算制度来看,最辛苦的临床医生还没有办公室人员绩效多,他们只能另辟蹊径寻求心理平衡。至于他们除了工资卡以外的第二张卡收入几何,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医疗反腐后,或许第二张卡的现象就会受到限制,短时间内医生的收入会有很大缩水。今年刚毕业的医学生和今年刚被医学院录取的高考生,包括在读的医学生都欲哭无泪,生怕自己努力到头,最后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与其这样还不如趁早改专业,去学计算机。
此前常有医学生把“劝人学医天打雷劈”挂在嘴边,可是头铁的学生还是很多,临床医学更是常青树专业。现在口腔医学等专业也受到追捧,难道医疗反腐后,医学专业就不吃香了吗?
医疗反腐后,医学生或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目前来看,医疗反腐是大势所趋,短时间内确实会让医护人员的收入锐减,但是也只是灰色收入部分,阳光下的收入不会受到影响。长远来看反而对刚毕业的医学生,可能还会带来一定的好处。
近两年不少规培生呼吁提高待遇,不能把医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他们才是医疗行业的未来。可是大部分收入都被院领导和科室主任把持,年轻医生根本分不到一杯羹。很多普通家庭的学生,都因为抗不到30岁以后,迫于经济压力而转行。
如今医疗反腐后必然会掀起医疗体制薪酬制度改革,以后医生只要认真工作就不用为收入发愁,年轻医生也不会因为收入太低而被迫转行。普通家庭的学生学医,更不会被别人三代人的积累碾压,晋升机制更为公平,这才是医学生所期盼的春天。
今日话题:大家觉得现在学医还吃香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内容就在下一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教育爆款制造机
你是本科人家也是本科,你是博士人家也是博士,行业不同而已,别人收入也不见得比你高,书也没比你读的少。
古今中外,什么时候医生不是高收入阶层?医生高收入应该的!
注意了,说的是阳光下收入。。的确,只有一二线大城市的大医院和三四五线城市大医院的主任及以上领导,他们的年薪才能超过20万。
一个手术最少几千,亲身经历3000+1000,就是骨折打钢钉
没有加班费,天天加班
值班没有加班费,不干滚蛋
[笑着哭]估计会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