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火箭化为火球,德国这场失败,彻底断送欧洲“上桌”的可能

吕喆有话说 2025-04-02 11:11:38

近日,德国私营航天企业伊萨尔公司的“光谱”火箭,在挪威安岛航天中心升空30秒后失控坠毁,火箭主体在空中化成了一个巨大火球。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俄罗斯以外欧洲大陆首次自主发射尝试的失败,更意味着,德国这场失败,彻底断送了欧洲“上桌”的可能性。

欧洲曾是航天工业的先行者。法国主导的“阿丽亚娜5”火箭自1996年首飞以来,承担了全球半数商业卫星发射任务,其可靠性一度被视为欧洲工业实力的象征。然而,随着“阿丽亚娜5”于2023年退役,后继型号“阿丽亚娜6”研发迟缓,欧洲航天局(ESA)竟不得不租用马斯克的SpaceX火箭执行关键任务,暴露出核心技术断层。此次“光谱”火箭的失败,则进一步揭示了欧洲新兴企业的技术短板:其自主研发的“天鹰座”发动机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不足,一级火箭9台发动机的并联设计未能通过实际飞行验证,这些技术细节的溃败实为欧洲高端制造业退化的缩影。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欧洲工业已陷入“代工化”的陷阱。还是拿航天领域举例,尽管伊萨尔公司宣称要打造“欧洲版SpaceX”,但其核心部件仍高度依赖外部供应链。例如,火箭导航系统由美国企业提供,液氧燃料生产技术引自日本,而发射场选址挪威安岛更凸显本土基础设施的匮乏。这种“组装式创新”与上世纪欧洲汽车、航空业的全产业链掌控形成鲜明对比,标志着工业主权实质性的流失。而过往400年的历史已经表明,当今的世界,依旧是工业时代。失去了工业,也失去了“上桌”的可能性。

当然了,欧洲的现状,也和美国“软性殖民”相关,冷战时期,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将欧洲纳入技术依附体系;冷战后,北约东扩与欧盟“去工业化”政策进一步削弱欧洲自主性。更致命的是,在此之中,美国向欧洲注入了一个非常恐怕的“自我束缚”,即环保主义浪潮,几乎掐死了欧洲工业化遗留下来的“火种”。

很大程度上来说,德国“光谱”火箭的这场失败,恰似欧洲工业化黄昏的隐喻。当欧洲精英仍沉迷于“规范性权力”话语时,其工业根基已在去工业化、金融化与战略短视中腐蚀殆尽。德国航空航天协调员安娜·克里斯特曼所称的“太空旅行新时代”,在缺乏技术主权与政治共识的语境下,不过是乌托邦式的自我安慰。欧洲用实际行动,向外证明,自己的确失去了“上桌”的可能性。

0 阅读:43

吕喆有话说

简介:没错,我就是吕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