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甘肃省女子监狱展开了一场“实战大练兵”,从现场流传出的照片来看,大多都是英姿飒爽的女警。
和许多有着漫长历史过往的监狱相比,这所监狱是在21世纪之初才成立的,对于整个甘肃省来说,这所监狱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女子监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
在21世纪之前,甘肃省长期都没有一所能够关押女性罪犯的监狱。
2001年11月18日,甘肃省女子监狱正式成立,经历了二期工程的建设,已经补充了干警餐厅、医务教学楼、服刑人员生产车间等多项配套设施,女子监狱走出的每一步,都与一个人密切相关:段生成。
作为监狱长,段生成是这所监狱内为数不多的男人之一,由于干警大多数也都是女性,他就与这些女警察共同统领着这支特别的部队,也希望能在祖国西北建设出一流的、开放的监狱。
最初是在1999年,省监狱局按照司法部、省政府的要求决定在甘肃建立一所女子监狱,地址就选在兰州市城关区九州开发区北边的一块荒滩上,段生成接到了这个任务。

这所监狱之所以特殊,从一开始就决定了。
由于当时没有车辆、更没有办公地点,他和其他工作人员一同来到这块不毛之地,三分靠决策、七分靠实干。
每当夏季来临,当地的气温直逼40摄氏度,冬天则一下降低至零下20度,施工人员纷纷靠着一股苦干的劲,用了两年时间建成三栋监舍楼、一栋单身宿舍和一栋习艺楼。
正是有了这样一段艰苦岁月,监狱才能在2001年正式收押犯人。
第一批犯人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在资源的限制之下,大家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再加上劳动强度大,改造效果也极为不明显。
这个时候段生成已经意识到问题了,他也得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根据现状他则提出了两点:第一,必须要有自己的主导产品;第二,必须要引进好的加工项目。
缝纫目标刚刚确定后,段生成就立即与其他领导干部一起想办法自筹资金购置缝纫机,设置起生产线。

从生产囚服开始,短短几年后这批女囚犯就能够生产西服、军工产品和高档服装了,有了这门糊口的手艺,大家就再也不用担心吃饭问题。
此外,“移山”的故事或许只从神话作品中听说,但段生成还真的做了这么一件事。
监狱的后方就有山坡和深沟,按理说没有问题发生也就没人特别注意,但段生成却未雨绸缪,为了保证监狱外围的危险,他想尽办法将这百亩荒坡划给监狱。
有了这关键的一步,监狱筹措资金后于2005年开始挖山整地,历经2年将一座山都给搬掉,移动了70多万方土,还修建了完备的边坡工程,为监狱实现健康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囚犯们的事情解决了,可干警们的问题却依然存在。

由于监狱选址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女干警的生活也很麻烦,段生成干脆再度筹措资金把事情全部解决完,购置了净化水装置、设立职工食堂,有了这些关键步骤,大家留在这里认真工作的势头就更加强劲了。
她们当中,也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
2008年甘肃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双十佳”表彰大会上,女子监狱政治部主任文雅琴站在了领奖台上。
就连很多本地人都第一次发现,原来还有一所女子监狱。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监狱都是保卫森严、荷枪实弹站岗的地方,气氛看起来就很压抑,然而这所女子监狱早已超出了人们的认知。
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使得这里有鲜花绿树环绕的大院,女警们则显得威严而又亲切。
能发展到这一步,除了领导制定的发展方向符合实际情况外,各位女警的付出也极为重要。
根据当时统计的一组数据来看,在女子监狱内工作的女干警平均数量只有35.4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由于很少能回一次家,家庭的很多瞬间都会缺席。

职业的特殊性又要求着她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且昼夜不分。
每一位女警都会排到夜班,通常一个星期就会有三四个,使得她们根本无法调整好生物钟正常休息。
好不容易放假回家了,她们的身体更是疲惫不堪,想到的事情就是如何补充睡眠。
监狱内还有一条要求:干警的手机必须在全年保持24小时不关机,因为每个人都会负责的具体区域、了解的具体情况,一旦发生什么意外事件,则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到人。
做不完的工作、漫长的回家之路都没有击败她们,年复一年的努力之下,这所女子监狱越办越好。
就监狱的根本属性来看,关键点仍然是改造人,除了防止囚犯逃跑外,她们待在监狱的日子,就得为她们研究好发展的后路。
并不是每个犯人都愿意直抒胸臆,想要改造好一个犯人,又得去了解她们内心中在想什么、在困惑什么、在迷茫什么。
囚犯,也有一颗向善的心
2009年,一段监狱长干玉梅同志教导干警的发言被媒体报道。
她对同事们说:“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对服刑人员严格管理是必然要求,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她们犯过错,但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教育很重要,教育也要明确一个思路,首先他们是人,其次才是服刑人员。”
女囚犯本就比较敏感,且大多数都是被裹挟犯罪,监狱教育的目的,更是要想方设法唤醒她们那颗向善的心。
短刑期囚犯大多比较乐观,在适应监狱生活后很快就能积极走上改造道路,争取早日带着一技之长回归社会。
无论男女囚犯,重刑犯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干警关注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就是让她们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心,并让她们意识到:人生,还是有无限可能,还是有未来可以追求。

还是在09年,女子监狱的马某就吸引了干警们的注意。
她原本在外有个幸福的家庭,丈夫与孩子都是她的精神养料,但一念之差之下,为了赚快钱她走上了贩毒的道路,被警方抓获后最终判处无期徒刑。
那个时候,马某对无期徒刑也没有明确的认识,认为后半辈子将会在监狱中度过,再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进入监狱服刑之初,马某只是有些木讷,她能保留的所有希望都源于外面的孩子。
丈夫却不肯原谅她的罪孽,坚持要离婚并带走孩子,很久没有孩子来探望后,马某就渐渐厌世了。

突然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的双腿已经无法走路,干警立即将她送往医院检查,却发现她的两条腿都是正常的,根本找不到病因。
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多出现于囚犯耍小聪明逃避劳动,但熟悉马某的女干警认为马某不会做出这种事,便带着她去了更大的医院检查,兰大二院一位专家终于给出了诊断结果:癔症型双下肢瘫痪。
就连大半辈子救死扶伤的医生都告诉干警:“这种病极为罕见,到现在都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就这样,双腿无病的马某真的与瘫痪患者无异,每天都只能在轮椅和床上来回“腾挪”,监狱特意派人照顾好马某的日常起居。
一位女干警还是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
马某没想到自己落下如此疾病,监狱还会无微不至地照顾好自己的正常生活,她的厌世情绪反倒更重了,其实那就是因为于心不忍,不想让大家浪费时间陪着自己这个“废人”兜圈。
由于没法采用其他方式结束生命,马某便开始绝食,干警没有过于责备她,反倒经常找她谈话做思想工作;谁都没想到,有一次马某接触到了剪刀,直接用刀尖扎向自己的腹部。

好在干警及时发现,小剪刀只是在肚子上划破一层皮。
这件事引起了监狱高层领导的密切注意,大家多次苦口婆心找她谈心,还特意弄来“电针治疗仪”医治她的疾病,为了能使她的心态有所好转,干警又做了大量工作才让马某的孩子前来探望。
从这之后,马某对改造也就更加积极,哪怕病情没有完全好转,眼见孩子没有忘记自己,依然没有丧失对未来的希望。
与马某有着类似情况的囚犯还有一些,干警们从未放弃任何一个。
囚犯里还有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艾滋病女犯。
她们在专门的病区,很多人甚至都是违法被捕后才知道患病的事情。
《中国妇女报》曾在2015年6月来到女子监狱艾滋病病区采访,当时女犯们正在做文化课作业,大家把生活用品都摆放得非常整齐,哪怕这种病是“慢性死亡”,她们大多数还是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有一位女干警告诉记者:“身患艾滋病的罪犯在了解病情后,对于她们的打击其实是很大的;同时,对于我们的管理也有着极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好这些女犯的尊严,按照监狱的规定,通知女犯患有艾滋病都是采用单独告知的方式,并告诉她们将来该如何治疗,医务室也会定期提供治疗药物。
一些犯人的家庭情况比较差,她们还担心出狱后得不到治疗,病情就会发作。
这同样也由干警们去给她们做思想工作,每当有一个艾滋病女囚犯即将刑满释放时,干警会第一时间与该囚犯户籍所在地的疾控中心取得联系,做好转接工作。
正是因为管理做得好,监狱内还没有发生过一起交叉传染事件。

监狱的医生胡洁对这些女囚犯的健康状况都很了解,她有着高超的医术,就连很多大医院高新聘请她,她也是不为所动。
遗憾的是,由于多年来积劳成疾,胡洁在患上胃癌后没有及时治疗而拖成后期。
这个消息很快在监狱内传开,有些囚犯甚至满含热泪,自责“因为一点小病而麻烦大夫。”
女子监狱的全体干警似乎都没有太多耀眼的光环,甚至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女子监狱的存在,但她们却在用实际行动默默奉献着,从未叫苦叫累。
在她们眼中,只要能多唤醒一个“沉睡”的心灵,付出就有意义。
参考资料
1.让自由的梦想在希望中放飞 王刚 甘肃法制报
2.管理和治疗并重让艾滋病女犯重获新生 袁鹏 邢艳红 中国妇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