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2家市属医院“组团式”援藏

北京知道 2024-09-12 09:30:51

2024年7月28日,一批来自北京各个市属医院的医生,启程奔赴西藏拉萨。十年来,这已经是第十批“组团式”援藏的医生队伍。

据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北京市确定对口支援拉萨市及其下辖城关区、堆龙德庆县(目前已撤县改区)、当雄县、尼木县等一区三县的任务。2014年,北京市“组团式”医疗援助启动。2015年,第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进藏。

位于拉萨市城关区吉日街道北京中路的拉萨市人民医院,在这场延续十年的对口援藏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截至2024年8月,北京市属22家医院共派出管理、临床专家10批次171名、190人次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在组团式援藏专家和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奋斗努力下,医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北京友谊医院“手拉手”项目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现代的医疗设备间。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建立西藏自己的三甲医院

2024年8月1日,新一批援藏的医生已经全部投入工作,来自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的何振医生和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外科的赵勇医生,忍受着高原反应,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参与了两台手术。其中包括为一位慢性阑尾炎伴阑尾粪石患者开展子镜直视下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这也是当地首例。

十年帮扶,十年发展,当地的医疗水平早已经超越了之前的水平。如拉萨市人民医院,凭借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优势,于2017年8月在全区7地市率先完成“三甲”创建工作,此后又先后完成国家胸痛中心、国家综合防治卒中中心、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救治中心、西藏自治区孕产妇危重症救治中心、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建设,并成功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1项,拉萨市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如今的拉萨市人民医院,承担着拉萨市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医疗应急、科研教学和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任务,是国民医疗保障体系的中坚力量。

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梁建,见证了这座医院的变化。他介绍,以前的西藏医疗条件很差,有不少重症病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对口援藏的医疗队伍,用他们的医术和奉献,改变了当地医疗卫生的发展状况。如今,所有的三四级手术,内地医院能够做的,在拉萨也可以做,消化内科方面的重症病人,已经不用出藏治疗。

医生们正在讨论患者病情。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更多当地医院,在医疗援助力量的帮扶下,不断提升和发展,成为改变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力量。如堆龙德庆区、当雄县、尼木县人民医院也分别在2016年、2017年、2018年成功创建二级乙等综合医院。

为当地培养自己的队伍

北京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在拉萨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约1.3亿元,实施了6项重大卫生援建项目,有效提升了拉萨市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水平。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安排了近2亿元资金支持拉萨市医疗卫生发展,2016年投入5500万元用于拉萨市人民医院的软硬件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服务能力。“十四五”期间,北京市继续深化对拉萨市人民医院的援助,重点推进住院部功能提升和改造项目。

2024年,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援藏医生刘揆亮的帮助指导下,一名医生成功考取了华西医院消化内科的博士研究生,成为拉萨市人民医院培养出的第一名博士研究生。

在帮助当地提升医疗水平的同时,为当地培养自己的高水平医疗人才和队伍,是援藏团队的重要任务之一。援藏医生们还通过带教、出诊、建章立制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大批本地医疗骨干,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十年来,先后有百余名援藏专家与本地394名优秀管理、医务人员结成对子,开展“师带徒”,变“输血”为“造血”,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以手术带教、教学查房、学术活动等形式,全面提升本地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确保“徒弟”学习有针对性和突破性。目前,本地300余名医护人员能够独立开展至少1-2项新技术,170余项新技术实现了本地人员独立掌握并开展的成绩。同时,援藏项目还先后选派了230名当地医疗和管理骨干人员,到北京友谊医院等多家内地“三甲”医院,开展跟岗培训和业务进修。据介绍,组团式援藏实施以来,拉萨市人民医院的中级职称人员,从90名增加至268名,高级职称从8名增加至68名。

记者/周怀宗

编辑/张树婧

校对/李立军

运营编辑/刘茜贤

0 阅读: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