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1日,《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正式生效,明确网络小贷单户消费贷上限20万元,标志着行业从“野蛮扩张”正式转向“合规经营”。这一政策与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监管标准接轨,宣告中国互联网小贷市场进入“全链条监管”时代。
十年整顿:从9000家缩水至5000余家的行业阵痛回溯行业发展,2007年阿里与建行首推网络联保贷款,2010年首家互联网小贷公司诞生,此后行业经历爆发式增长。2015年监管首次出手整顿,至2016年小贷公司数量一度逼近9000家,贷款余额近万亿。但随后政策持续收紧:2017年暂停新设互联网小贷牌照,2023年行业公司数量锐减21%,2024年末仅存5257家,贷款余额缩至7533亿元。“这是市场出清的必然过程。”金融分析师张涛指出,湖南、山东等地批量注销“空壳”机构,广东、重庆则通过提高注册资本门槛倒逼中小玩家退场。目前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腾讯、字节等头部平台旗下小贷公司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银行、消金稳中承压 不良率攀升引担忧相较于小贷行业的剧烈震荡,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表现相对平稳。截至2024年三季度,银行卡授信总额突破22万亿元,消费金融公司总资产超1.2万亿元。但风险暗流涌动: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激增至1216亿元,消金公司平均不良率突破2%,部分机构同比上升明显。“消费复苏不及预期叠加居民杠杆率高企,资产质量承压成为行业共性难题。”某股份行信贷部负责人透露,多家银行已收紧消费贷审批门槛。

资本围城:京东、地方国资逆势抄底行业洗牌催生“围城效应”。2024年,捷信消金外资股东持股比例从100%骤降至2%,京东集团趁机拿下65%控股权,斩获首张全国性消金牌照。同期,四川锦程消金、海尔消金等机构频现股权转让,成都、合肥等地国资平台密集接盘。在小贷领域,撤退潮同样汹涌:蚂蚁旗下两家小贷公司完成注销,中国平安剥离多地牌照,保利集团彻底退出小贷业务。与之形成对比的是,38家小贷公司年内发生控股权变更,地方国资接盘占比超三成。“国资入场既为防范金融风险,也为完善区域金融版图。”中南财经大学教授李敏分析。

牌照博弈背后的生态谋局为何互联网大厂与地方国资逆势布局?行业观察显示,京东收购捷信消金后,可将“白条”“金条”业务纳入持牌体系;合肥兴泰控股接盘新安银行,旨在打造本土金融航母。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收购现存牌照比申请新牌照更具性价比,而地方国资则通过掌控金融机构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值得关注的是,监管层对股东资质要求日趋严格。2024年多家机构因注册资本不达标面临整改,北银消金等7家公司仍在10亿元门槛线下挣扎。业内人士预测,2025年行业或迎来新一轮兼并重组,持牌机构数量可能进一步收缩。
这场万亿市场的深度调整,既是监管规范化的必然,也是市场成熟化的阵痛。当“赚快钱”时代落幕,合规运营与风控能力正成为行业生存的新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