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印“赵庆”
这是一方秦印。制式是半通印。
一、整体风格这方印有秦印的明显特征实线界格;字法采用大篆到小篆的过渡字形。
二、字法1.“赵”字
《说文解字》:“趙,趨趙也。从走,肖聲。”
古代的“走”就是现代的“跑”,古代的“步”才是现在的“走”。
“肖”的本义是“月光消减得微小”。参见《》。
“赵”字由“走”和“肖”组成,表示“跑得消失了”。“赵”的本义是“快跑、疾行”。
在金文《大梁鼎》中,“肖”假借为“赵”。
2.“庆”字
“庆”字从鹿,从心,从夂(方向朝下的脚)。表示拿着鹿皮,前往某地,表达心意。
“庆”的本义是“祝贺”。
《说文解字》:“慶:行賀人也。从心,从夂。吉禮以鹿皮爲贄,故从鹿省。”

《汉字演变五百例》:庆
3.“赵庆”印中的字法
字法采用大篆到小篆的过渡字形。

字形过渡
例如:
“赵”字里面的“夭”,象形意味很足,像一个人摆动着手臂在跑,更偏向于大篆;
“止”比较规整,“脚”的象形意味不足,更偏向小篆;
“月”取横势,更偏向大篆。在小篆中“月”字的右下方往往会拉长,像一个小尾巴(如图1)。

图1 小篆:肖
“庆”字上部的“鹿”象形意味也很浓,更偏向大篆;
“心”下边出头,更偏向小篆;
“夂”左边出头则是小篆中才有的写法(如图2)。

图2 《说文解字》:庆
三、章法01 朱白分布
从整体上看,红多于白。主要原因是字在界格中没有填满,边缘和角留红较多。
从字内看,字还是比较紧凑的,红白基本相当。
02 边框
四个边框的粗细与界格的粗细差不多,这样,配合着边框能够产生稳定的作用。
03 界格
有实线界格。“赵”字是左右结构,取横势。“庆”字是上下结构,取纵势。根据字本身的特点,自然形成上小下大的不同空间。
04 疏密对比
此印的中部一块比较密。“庆”字上部与中间界格相接,“赵”字下部距离中间界格也很近,更加强化了密的效果。

中间部分比较密
05 字与字之间的关系
①“赵”字和“庆”字很紧凑,中间有一个外廓线渐变的过程,有一个承接的过程。

外郭线渐变
②“赵”字中的“止”和“庆”字中的“鹿”,横向排叠的部分比较密,感觉像是轴线串连起来一样。

轴线串连
06 字内的结构
①左右结构不对称。“庆”字里面的“鹿”的转折,左边是圆的,右边是方的;“心”的转折,左边是方的,右边是圆的。

左右结构不对称
②镶嵌。“庆”字下部的“心”重心右移,“夂”重心左移,“夂”正好放在“心”下面的窝窝处,使得结构更加紧密。

镶嵌
五、线条1.粗细。线条粗细适中。
2.光毛。线条不是太光,有一些凿刻的痕迹。
3.曲直。线条以弧线为主。
4.转折。转折以圆为主。
5.搭接。有两处虚搭和一处过搭需要注意。过搭的地方有刀冲过头的感觉。

搭接
6.端点。端点以尖为主,形成中间粗、两头细的米粒状线条。
七、残破印面中间有少许的残破点。
印面边框上有一些斑驳的痕迹。下边框比较烂,其中有一处断开。

残破
最后,展示一下我刻的“赵庆”:

我刻的“赵庆”
作者:董志国
感谢“胡说篆刻”胡毓老师的抖音直播间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