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与医药行业的风云变幻中,一则消息如惊雷般震撼众人:曾经风光无限的“制药巨头”普利制药爆雷,因其造假超10亿,被证监会重拳出击。

股票及可转债全面停牌,曾经的“海南女首富”范敏华也彻底栽了跟头。普利制药,这个曾经在国内注射剂市场占据半壁江山的明星药企,有着辉煌的过往。1992年,在华海化工厂长陈保华的邀请下,31岁、时任浙江医药管理局干部的范敏华出任普利制药总经理。

在她掌舵的30多年里,公司影响力从海南逐渐辐射至整个医药市场,成为率先在针剂领域完成全球布局的国际化企业,在国内独有的医保针剂类市场份额超80%。2017年上市后,公司营收更是一路飙升,2018年增长92.07%,2019年增长52.28% ,2020年虽增速放缓但仍有25.1%的涨幅。

与浙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展开合作,公司股价从发行价11.49元/股一路飙升至55.86元/股,市值在4年内增长16倍,范敏华及其丈夫凭借近40%的持股成为海南首富,风光无限。漂亮业绩的背后,暗雷早已埋下。

构建高端生产线需要巨额资金,普利制药不断融资,2017 - 2023年间,通过募集资金、定向增发、可转债等方式融资超17亿元。但从2021年起,公司营收开始下滑,2023年营收12.88亿元,为上市以来最差成绩,国际板块业务营收下滑48.5%,占比仅11%。

业绩下滑导致偿债压力剧增,截至2024年9月,总债务超27亿元,资产负债率达55%,到2025年1月账面资金仅剩3亿,却要面对8亿元到期债务。为了掩盖财务困境,普利制药高层集体造假。总会计师伪造销售业务单虚增营收。

公司使用多个系统处理财务数据,财务数据和成品药销售数据在不同系统存在巨大差异,监事会负责人、董事兼董事会秘书对此知情却放任不管。这种故意为之的造假行为,终究无法掩盖巨额财务赤字。

造假事件发酵后,范敏华夫妻从2023年开始套现离场,机构投资方也逐步撤场。今年,证监会下达《处罚告知书》,普利制药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普利”,证券机构将其主体信用下调至BBB+,股价暴跌至2.37元/股,市值蒸发超200亿,让3.6万持股股民血本无归。

多位涉事高管被警告和处罚,时任董事长被罚款500万并禁入市场10年,副董事罚款400万禁入市场8年,其他人员也受到相应处罚。近年来医药行业违法乱纪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A股史上最大财务造假公司也在此领域。

尽管2025年创业板上市规则调整,加大对财务造假公司的惩罚力度,但造假行为仍屡禁不止。这背后,既有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的贪婪,也反映出监管体系仍存在漏洞。

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让企业不敢造假、不能造假?又怎样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权益,避免他们因企业造假而遭受损失?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也期待大家共同探讨,为资本市场和行业健康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