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江西省萍乡烈士纪念馆的筹建人员上门找到时任中顾委委员的孔原,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请孔原审定纪念馆陈列大纲并题写馆名。
孔原自己就是萍乡人,而且早年曾担任过萍乡县总工会纠察部部长,参与组织和领导萍乡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萍乡对于孔原来说就是开展革命的起点,他对这里很有感情。
为家乡做事,他自然义不容辞。
然而就在浏览陈列大纲时,孔原却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原本应被列入名单的张国庶却“消失”了,起初孔原还不相信这件事,以为是自己看漏了,直到确定名单上就是没有张国庶的名字后,他一脸怒气地对工作人员说:“我们活着的人,要为这些已经牺牲的同志们说句公道话!”

回到北京后,孔原又为解决此事找到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同志,他对杨尚昆说:“他跟张国焘不一样!”
为了能让张国庶的名字出现在烈士名单上,孔原也是费尽心思。那么,孔原为何要这么做呢?在张国庶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事呢?
张国庶,1905年9月24日出生在江西上栗县的一个富裕家庭里,他的父亲张鹏霄是清末拔贡和赣西地区颇有名气的乡贤。
1916年,张国庶回到家乡上栗县读高等小学,1923年考入萍乡县中学。同样在这个学校念书的,还有孔原。
孔原的家庭条件要比张国庶差很多,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个非常普通的理发匠,微薄的工资刚刚够家里人开支。孔原从小跟着姑姑长大 ,11岁的时候就到杂货店给人当学徒,由此可见,孔原的童年生活和张国庶截然相反。

虽然他们的人生起点不一样,但是他们在青年时期却选择了同样的一条道路——参加革命。
巧合的是,张国庶和孔原都是受安源工人运动的影响开始走上的革命道路。
在工人的影响下,张国庶、孔原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创建了互助社,目的是更广泛地吸引、团结和教育青年学生,由于张国庶和孔原表现良好,所以他们后来也都在同一时间转入共产党。
1925年中央萍乡支部建立,张国庶先后担任青年团萍乡特别支部宣传委员,孔原则担任萍乡县总工会纠察部长。
当时正好是处在国共合作期间,不久后,张国庶和孔原就在组织的介绍下加入了国民党。在萍中期间,孔原与张国庶有过多次合作,比如一道发表演讲,组织群众悼念孙中山,声援五卅运动。
除此之外,他们还共同合作,将安静源烈士的遗体安全送出萍乡。为此,张国庶和孔原也在这期间结下深厚友谊。

张国庶和孔原是一起参加的革命,也是在同一年离开的萍乡。
1927年,张国庶由中共湖南省委选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从此离开了萍乡。1927年5月下旬,孔原也离开了萍乡,他来到南昌,并参加了南昌起义。
而整件事情的转折,则发生在张国庶回国后。
从苏联回来后,张国庶给自己换了一个身份,此时的他不再叫张国庶,而是改名叫周之德,他将担任党中央在上海各区的巡视员。
在这期间,张国庶还与上海某纱厂的中共党员晏碧芳组建了新家庭。
1930年的元旦刚过,张国庶夫妇就遇到棘手问题。他们所居住的接头机关里闯入一个不知名的外国巡捕,入侵者的到来敲响张国庶的警钟。
他一方面撤销这个接头机关,一方面迅速向中央汇报情况。经过一番调查后,才发现事情的起因跟张国庶的一个同学有关。

原来,上海工人联合会在英租界开会布置年关斗争,张国庶的同学王明也参加了这次的会议,可是会议还没开多久,就被突然闯入的英国巡捕给打断了。
他们把出席会议的人都带走了,这其中就包括王明。这些英国巡捕并不知道王明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他们抓捕他的目的是为了能得到一笔钱,同时想借用对方身份买通关节。
结果没想到的是,王明却把这些人带到了我党的地下接头机关,好在这些人的注意力都在钱上,所以没有发现这个秘密机关。
就在张国庶任职中央巡视员期间,原中共江西省委由于被叛徒出卖而遭到破坏,江西省委书记遭到敌人的暗杀。中央得知此事后,立刻着手准备新建省委的工作,而张国庶则被推荐为新一届的中共江西省委书记。
张国庶上任后,接下了中央给江西省委下达的任务:发动城市工人配合主力红军及农民地方武装攻打赣州、吉安、南昌、九江等城市……

江西省委的工作效率非常之高,他们不但通过各种关系为各苏区提供情报和军事地图,而且在张国庶的带领下,还将大量有革命意志的骨干发展为中共党员,他们这支队伍真是越来越庞大。
然而,新一届江西省委卓有成效的工作,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他们悬赏百万大洋,下定决心要抓捕周之德(也就是张国庶)。
1930年5月27日,由于叛徒告密,导致张国庶和他的妻子以及江西省委其他同志被敌特抓捕。
张国庶虽然改了名字,但他的真实身份还是被敌特知道了,当对方得知张国庶是张国焘的弟弟后,立刻换上一副“恭敬”的态度,说要给张国庶高官厚禄,前提是他要把所知道的机密透露给他们。
张国庶自然不会妥协,敌特见他好话不听,只好上了重刑,英勇无畏的张国庶全程没有吭一声,他坚决不会把任何有用的机密透露给对方,敌特见他一直强硬的态度,也知道留着他没什么用了,于是,他们把他装到麻袋里投入赣江,就这样,年仅25岁的张国庶壮烈牺牲了。

既然是革命烈士,为何萍乡革命烈士纪念馆的陈列大纲上没有张国庶的名字呢?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两个方面。
上文说到,张国庶从苏联回国后就改了自己的名字,在这之后,他都是用着“周之德”这个名字开展着工作,而他牺牲时,也是采用的这个名字。由于张国庶的妻子也一同被敌人投入江河,这就导致没有人知道这其中的内情,为此,张国庶的其他家人也找不到他为革命牺牲的证明材料,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跟张国庶的身份有关。他的哥哥张国焘做过很多错事,张国焘死后,身为弟弟的张国庶自然不会得到别人的重视,甚至有人怀疑张国庶跟他哥哥同流合污。
所以在种种原因之下,张国庶并没有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直到萍乡烈士纪念馆的人找到孔原。

为了恢复张国庶的烈士身份,孔原开始为其奔走。1985年,孔院在北京约见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万绍芬,谈话期间,孔院特意向他提起张国庶。
孔原说:“张国庶是张国焘的弟弟没错,但是他也是萍乡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我之前跟他很熟,一起为革命做过很多工作,他到江西不久后就被敌人杀掉了,我当时做组织工作,一直留心这件事情,张国庶是牺牲的,而且还是英勇牺牲的!”
孔原特地强调了英勇二字,就是希望对方可以意识到张国庶为我国革命事业是做了巨大贡献的。
为了彻底解决张国庶的问题,孔原还找到了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孔原对他说:“你知道的, 他跟张国焘不一样!”
杨尚昆和张国庶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班同学,回国后,他又在中央做过一段时间组织工作,对张国庶的情况还是了解的。孔原说的都是事实,而他也听进去了。

因多位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再加上他们并分别出示证明材料。1986年11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张国庶夫妇被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
“志未酬身先死碧血赣江滔滔泪,名终正魂幸归清波萍水汩汩情。”
如今的江西萍乡市人文公园里也矗立起张国庶烈士的纪念碑。虽然革命先烈已经逝去,但他们永远活在后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