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初,全球半导体产业遭受重创。美国Wolfspeed股价急跌,跌幅竟达96%,公司市值几乎在一夜之间蒸发殆尽。日本罗姆半导体发布历史最大亏损,公司运营遭遇重大挑战。欧洲意法半导体公司宣布关闭3条碳化硅生产线,旨在调整产能以适应市场变动。当天,全球半导体市场普遍陷入困境。

中国的6英寸碳化硅晶圆价格已经降到400美元以下,这个价格比欧美企业的生产成本要低得多,只有对方成本的70%。这一低价在全球市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吸引了众多国外媒体的目光。有些人甚至评论称,中国的芯片正在搅动整个行业的秩序。根据国际半导体协会的调研数据,到2023年,欧美及日本企业需对同类型产品降价至原价的63%,即便如此,他们依然难以与中国芯片产业抗衡。

美科锐的CEO在财报会上不常发火,但这次却情绪激动。他回忆说,三年前,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独领风骚,售价曾高达1500美元。然而,如今我国三安光电的产品仅需500美元即可上市。与此同时,日本罗姆的高层管理人员也坦言,我国芯片的报价竟然比他们的成本还要低30%,这使得他们的经营愈发艰难。面对我国芯片的低廉售价,这些欧美企业内心既涌起愤怒,又深感无奈。

欧美国家的芯片巨头正致力于开发3纳米工艺,而我国半导体行业采取了不同的竞争策略。中芯国际依靠其成熟的28纳米技术,成功实现了车载芯片的大规模生产,有力地支撑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华为的14纳米技术更是占据了新能源汽车芯片市场七成的份额,在特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我国工程师对ASML的光刻设备进行了优化升级,这一改进使得设备的成熟工艺性能显著提升了,达到了原来的两倍。

我国生物科技在国产替代上取得进步,与芯片行业的发展相得益彰。德国大众同我国三安光电达成十年碳化硅供应协议,特斯拉上海工厂有望实现关键部件的国产化采购。国家发改委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8年。此外,光伏装机量成功突破1000吉瓦大关。我国已构建起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应用的完整内循环体系,同时持续吸收并运用成熟的芯片制造技术。

市场规律从不欺骗人,2024年,我国芯片自给率达到了20%的关键里程碑。当外国库存芯片流入俄罗斯,美国议员们纷纷表达了他们的不满,大声指责这构成了对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而与此同时,硅谷的初创企业却悄然将28nm的订单转移给了中芯国际。从半导体到生物医药,我国本土化替代策略正通过技术革新逐步减少高端产品的价格优势。中国制造的价值正在重新塑造芯片产业万亿级别的估值体系。

中国芯片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全球半导体领域的连锁反应,对此,你预计接下来会出现哪些新的发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别忘了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