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德国政坛正处于一场激烈的变革之中,史无前例地有四位候选人参与总理竞选。
而在这关键时期,已卸任近三年的默克尔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对欧洲局势与乌克兰危机发表重要看法,令各方瞩目。
究竟谁能在这场总理角逐中拔得头筹?默克尔的发声又将给德国和欧洲的走向带来何种变化?
12 月 16 日,德国联邦议会的信任投票将决定朔尔茨的去留。
目前,由于执政的社民党与绿党席位总和未过半数,朔尔茨下台的可能性极大。这一局面催生了德国政坛的新景象:首次出现四人竞争总理之位。
德国政党众多,上次议会选举有 47 个政党参与,然而总理竞选者数量有限。
这主要归因于两点:一是德国议会设置了较高的进入“门槛”,政党需获得 5%以上全国得票率或至少 3 个选区席位才能进入联邦议会,所以仅有 6 个主要政党得以入围;
二是多党联合执政的传统模式,如社民党与联盟党虽互为对手,也曾多次组成“红黑”执政联盟。各党派的联合使得总理竞选人数量减少。 此次竞选的四位候选人各有来头。社民党方面,朔尔茨曾面临党内“让贤”压力,部分议员支持防长皮斯托里乌斯成为候选人,但最终社民党还是确定提名朔尔茨。
联盟党主席默茨亲自上阵,过去十余年,他作为默克尔党内对手被免职务;
淡出政坛,默克尔退休后他强势回归并赢得党主席之位,如今联盟党 32%的支持率让他成为热门人选。
绿党推选副总理哈贝克,不过其支持率低于社民党,竞选之路艰难。
极右翼的选择党推出党主席魏德尔,该党因反对援乌和移民政策获选民认可。
今年 6 月支持率超执政联盟达 19%,但德国政坛对极右翼势力的排斥,使其组阁困难重重。 默克尔此时发声,核心观点是德国与欧盟应主动作为,在国际事务中彰显自身立场。
默克尔执政时曾成功阻止俄乌冲突升级,她卸任后美国挑起新冲突,欧盟却缺乏主见,跟随美国致使俄欧关系恶化,美国借机获利,欧洲安全局势也每况愈下。
从德国国内来看,新总理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
在经济方面,需应对全球经济波动对德国制造业等产业的冲击,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创新发展,如加大对新兴科技领域的投入。
在社会层面,要处理好移民融入问题,平衡不同群体利益诉求,防止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尤其是应对极右翼势力抬头带来的社会撕裂风险。
在外交上,新总理必须重新审视德国与美国、俄罗斯及其他欧洲国家的关系。
德国不能再盲目追随美国,在俄乌冲突中应发挥更积极的斡旋作用,推动和平谈判进程。
与俄罗斯保持一定程度的对话与合作对德国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意义重大,例如可以探索在能源领域建立长期稳定且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机制。
对于欧洲其他国家,德国要在欧盟框架内积极促进团结协作,推动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完善,提高欧盟整体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 对于欧盟而言,德国总理选举结果影响深远。欧盟目前面临经济复苏不平衡、难民安置争议、主权债务隐忧等问题。
新当选的德国总理若是一位有远见卓识且具备强大领导力的人物;
将有助于凝聚欧盟内部力量,引领欧盟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更大影响力。
反之,如果德国在欧盟事务中决策失误或领导力缺失;
可能加剧欧盟内部的分歧与混乱,如在财政政策协调上引发新的矛盾,进一步削弱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在我看来,此次德国总理竞选是其政治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四位候选人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理念与利益集团,他们的竞争将促使德国对未来发展道路进行深入思考与辩论。
而默克尔的发声则像是一种提醒,告诫德国和欧盟要坚守自身利益与价值观,独立自主地参与国际事务。
德国选民在这次选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他们的选择不仅决定德国的未来,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欧洲的政治格局。
希望德国能通过此次竞选,选出一位能够带领国家走出困境、推动欧洲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的领导人;
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德国应有的担当与智慧,为构建多极化世界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