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宫廷剧很流行,这虽然让大家对后宫制度有了更多认识,可也让大家对真实历史的误会变得更深了。在电视剧里,皇帝的权力超级大,想干啥就干啥,他处在万人之上的位置,谁也改变不了他的想法,而且那“后宫佳丽三千”就只归皇帝一个人所有。
但实际上,历史根本不是这样的。皇帝可不能随随便便就挑妃子住的地方,就连他去临幸妃子的行为,那也得受到好多标准的限制。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现实和历史差别可太大了,皇帝想和哪个妃子住一起居然得听太监的,难道电视剧都在骗人?
咱们觉得皇帝“权力无边”,这其实是现代电视剧瞎编的。还有“后妃佳丽三千”,这也是人们为了博眼球夸大的数字。不过,虽说有夸大的成分,但皇帝的妃子数量确实也不少。
《礼记·昏义》里有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就意味着,皇帝登记在册有名有分的嫔妃多达一百二十一人,另外,还有数不清的宫女,随时能让皇帝“临幸”。
“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各有不同含义。侍寝的时候:“八十一御妻”,就是把81个人分成9个组,每组9个人,这9个人会在同一个晚上伺候皇帝,81个人伺候完总共得花9天;“二十七世妇”,是把27个人分成3个组,每组也是9个人,同样是9个人在一个晚上伺候皇帝,27个人伺候完总共是3天;“九嫔”就是这9个人为一组,一起在一个晚上伺候皇帝,9个人伺候完就是1天;“三夫人”就是这3个人一块儿在一个晚上伺候皇帝;皇后作为后宫的老大,是能够独自享有皇帝一个晚上的。
古代皇家可看重天象那一套说法了,所以就搞出个“初一、十五不适合圆房”的规矩。可实际上,这种轮流侍寝的法子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可多了。皇帝的身体要能扛得住这事儿太难了,还得让后妃们随时都能去侍寝。很明显,想完成这样的侍寝任务,简直难如登天,所以这种“理想的侍寝方式”也就只能在古书上能看到了。
后妃的人数特别多,侍寝制度又很繁琐,这就需要皇家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皇帝的后宫还有房事,这个机构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敬事房”。拿后妃侍寝制度来讲,它可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想怎样就怎样,充满勾心斗角。每个妃嫔侍寝的时候都得遵守严格的规定,皇帝也不能随便挑妃子,这些都得听敬事房的安排。
敬事房主要干两件事:其一,就是得监督皇帝的后宫那些事儿,保证皇家血统纯纯正正的;其二,就是执行谕旨和内务府的文书,管着宫内的事务和礼节,核对宫外仓库的钱粮,挑选和调配宦官。
另外,敬事房还得管理整个后宫,调和皇帝和后妃之间的关系,这流程复杂程度可一点也不比皇帝的政务差。
就像在《清代野记》里详细记着敬事房职责的内容:“敬事房太监,他们的工作就是专门管皇帝那啥事儿的。皇帝和皇后那啥的时候,敬事房就只把年月日时记在册子上,好当作受孕的凭证罢了。”
咱们可以这么简单地去想:每次皇帝要宠幸嫔妃的时候,全程都会有太监跟着伺候,还得马上做记录。要是皇帝不经过敬事房,偷偷去宠幸某个妃子,这就会被看作是违背祖宗规矩的事儿,那被宠幸的这个妃子可就要被敬事房惩罚。
敬事房每次在有妃子侍寝之后,都得详细记录下来。为啥?这是为了以后要是有妃子怀孕了,能马上查验侍寝的时间。
敬事房为了把后宫的事儿管得更好,就给侍寝这事儿弄了个特别细致的流程。从最开始的报花名,再到准备,送妃子进宫殿,把控宫闱时间,还有记录宫闱里的事儿。
这一套流程,乍一看是皇帝在主导,可实际上,皇帝就只是个“执行者”,敬事房的太监们才是背后真正的“操控者”。
电视剧里,皇帝选妃子来侍寝,一般都是用“翻绿头牌”的法子,在古代,这事儿就叫做“报花名”。
每个妃子都有自己的绿头牌,牌面上写着她们的名字。每天晚膳的时候,敬事房的太监就会把当晚要侍寝妃子的绿头牌放到一个大银盘里,然后在皇帝吃饭的时候端进去,在旁边等着。
皇帝用完膳以后,敬事房的太监就会半跪在皇帝跟前让皇帝挑。要是没挑中,那就走人;要是有看中的,就把牌子翻过来,让背面朝上,好让敬事房检查准备。
皇帝要是选中了侍寝的妃子,敬事房的太监就会把被选中妃子的绿头牌摘下来,交给传事太监。传事太监,就会到妃子的宫里去通知一声,然后妃子就等着沐浴更衣。
啥都准备好了之后,就会有专门负责送寝的太监把妃子给托着举到皇帝的枕边。这时候皇帝正躺在床上,不过盖被子的时候脚是露在外面的。被选中的妃子到皇帝的床榻前面,光着身子倒着往上爬,这个过程就叫做“临幸”。
这时候,敬事房的太监其实还没走,就在宫里的旁边等着。等时间一到,就会大声喊:“皇上,到点了。”
要是没得到回应,就在旁边等着,过一阵儿就再大声喊一遍,最多喊三次以后,太监就会进到寝殿里,把妃子从皇帝的枕边拖走。哪怕这时候皇帝还没尽兴,可按照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敬事房是随时有权喊停的。
那么为了让皇帝身体好、精神佳,嫔妃侍寝的时长可是有着严格规定的,通常不能超1个小时。侍寝时间一到,敬事房就会到皇帝的枕边,把后妃送回她们自己的寝殿。
敬事房的太监把妃子送走后,就会在皇帝的房门外背祖训,用这个法子来教导皇帝,让皇帝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
敬事房负责管理一些事儿,后宫里的皇后,在皇帝宫闱之事上权力也大得很。通常敬事房安排的侍寝都是在皇帝的宫里。可要是皇帝想去某个妃子的宫里,那就得让皇后审批同意,还得拿出相应的凭证才能去。
所以,现实里的皇帝和影视剧中的皇帝那差别可大了去了,皇帝做每件事都得严格按照规定来。
妃子被送回宫中以后,敬事房的总理太监就会跪在地上问皇帝:“留不留(种)?”要是皇帝回一句:“不留。”那第二天敬事房就会派人到妃子宫里去按摩妃子的“石门穴”。这个“石门穴”在《针灸大成》里是有记载的,上面说“石门夫人禁针,禁灸,犯之绝子。”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知道了,这个穴位其实就是女性用来避孕的穴位。要是皇帝说“留”的话,敬事房就会拿笔在册子上记下这样的内容:“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宠幸了某妃子”,这可是之后妃子怀孕的重要凭证。
这繁琐的后妃侍寝流程其实是顺治皇帝定下来的。为啥要定这样的制度?顺治皇帝说:“可制子孙淫逸之行”,就是为了保证皇帝能一门心思扑在政务上,别老是沉溺在跟后妃那些暧昧事儿里。
要是皇帝出宫去的话,就会把自己的妃子也带上。这时候皇帝临幸妃子虽然不像在宫里那么多规矩,可也得照着一定的制度来。敬事房也得跟着皇帝一起出去,一直盯着皇帝在这方面的事儿,还得及时把情况记下来。
所以,就这种临幸制度来说,皇帝只专宠一个妃子的可能性那是相当低的。哪怕是咸丰皇帝,他当年可是特别沉迷女色的,也得严格遵循后宫的制度。
要是皇帝不接受敬事房的安排,也不听从敬事房的劝阻,敬事房的首领太监就会跑到皇帝的宫前跪着高喊祖训。要是皇帝这时候还不听劝,皇后就会替代敬事房,也跪在宫前高喊祖训,慈安太后就这么干过。
敬事房在皇宫里的职位排名中地位可不高,大多数人都算不上宫中的正式官员。不过,他们手里可是实实在在地攥着后宫的实权,后妃的命运都能被他们左右。
“后宫佳丽三千”“三宫六院”,这些说法从侧面表明后妃的数量特别多。可是,每次吃晚膳的时候,敬事房太监拿上来的“绿头牌”,并不能把所有后妃都涵盖进去。这样一来,后妃和太监就有了可以操作的机会。
后宫的妃子和宫女们要是想增加自己被皇帝临幸的机会,那就得特别清楚敬事房太监都有啥权力,还得跟他们搞好关系。要是把敬事房给得罪了,那会有啥后果就不用多说。
太监可是皇帝宠幸妃子时很关键的一环,他们手里的权力大得很,能决定一个后妃的生死。要是敬事房太监特别清楚皇帝的喜好和习惯,就能把收了贿赂的妃子的绿头牌放在显眼的地儿,这样就能左右皇帝宠幸谁了。
还有,如果有妃子想多些时间和皇帝待在一起,就会给敬事房的太监送好处。让太监在外面等着的时候,故意拖长时间,这样就能影响皇帝“宠幸”谁,增加自己“受孕”的机会。
敬事房的工作,整套流程走下来,那叫一个又多又杂。为了能在皇宫里把任务完成得更好,敬事房里的太监机构,大大小小的加起来有120多个。
敬事房看似远离朝堂,可实际上跟朝堂有着扯不清的联系。这敬事房在大内深处,表面上就是个伺候人的机构,可实际上它掌握着一种很无形的权力哟。
这么一个特殊的机构,本身就特别神秘。哪怕他们表面上地位低得很,可却能拿捏着后妃的生死大权。要是前朝大臣的家属有人在后宫当嫔当妃的,那肯定也得给敬事房太监几分面子。
这么一看,皇帝尽管是天子,高高在上的,可实际上他的一举一动都被严格的规矩给紧紧地束缚住了。敬事房,看上去不过是皇帝的奴才罢了,但是人家却能够掌控皇家血脉的延续。
敬事房就成了后宫太监最想去的地方。为啥?在那儿,不但能管皇帝后宫的那些事儿,还能捞到好处。他们虽然正式地位不咋高,可身处要职,那看不见的权力大得很,甚至能掌管生死。
所以,乍一看皇帝有着男人们梦寐以求的“三宫六院”。可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幸福”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为啥这么说?因为“临幸”这事儿,可不完全是皇帝的权力,更多的是他不得不履行的“责任”。
这种被冰冷的规矩限制着,只能按规定做出标准行为的“所谓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悲哀”。
这种“宠妃制度”是以皇帝为出发点的,可它从来没考虑过皇帝自己幸福不幸福、愿不愿意,就光按制度来。你想,皇帝虽说有三宫六院那么多女人,但他自己真正能感受到的幸福其实少得可怜。
“以史为鉴”嘛,我们能发现电视剧为了影视效果,会把历史事实改得五花八门的,和真实的历史差老多了。所以,要是咱们想知道后宫的真实情况,那就得从好多方面去研究认定。
皇帝被人们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可实际上,他也受各种各样的权力制约着,根本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权大遮天”。就拿宫闱之事来说吧,皇帝在这方面都得严格遵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