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经常不无羡慕地说:
忆子,我好羡慕你,能在家上班,顾得了家,挣得了钱。
我哑然一笑,心里有苦说不出。
有句话说的很对,得不到的永远是好的,得到后才明白,不是因为好,而是因为你没看到它的不好。
事实上,虽然我在家办公,时间自由,能带孩子顾及家庭,但除此之外,我天天活在焦虑中。
回想一下,我的职业之路很奇葩,一般人理解不了。
我家住上海,工厂在广州。由于老板开厂时我就跟他一路打拼,算是工厂的“元老”。等我后来有了孩子后,他很理解我的难处。
于是,我们达成了一项合约:我在家办公,底薪减半,其他不变。
原以为,公司乐意,我也开心,两全其美的事。
但干着干着,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离工厂太远,这是个大问题。
俗话说,近了怕烦,远了怕生,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工作上也是这样。
工厂来了很多新同事。我们既不认识,又缺乏日常的磨合,因此工作上沟通起来特别费劲;
产品上的东西,特别是技术方面,我越来越生疏,就连之前熟记于心的电子元件名,都忘得差不多了;
这些年,工厂搬了几次厂房。每次发货时别人问我工厂怎么走,我都比他还茫然……
类似种种,无形中都影响了销售成交。
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麻烦的是有客户突然说要来厂拜访。
我是又爱又恨。
爱的是客户来厂,说不定就能合作;恨的是事发突然,这1000多公里的距离,就是飞过去也来不及,更别谈来回差旅花费了。
有一次,有个印尼的客户前一天晚上通知我,说想第二天早上来我们厂。我一时找不到同事帮忙接待,和老板一商量,干脆找借口委婉谢绝了客户。
销售做到这个程度,我也是无语了。
要是有客户来,而我不回去的话,问题更严重。
客户会一个劲儿地问我,你是不是一个贸易公司?是不是外贸SOHO?自己根本就没厂?
那气势,感觉我拿了一大笔中间佣金似的。因为大的客户,会选择和工厂直接合作,拿到最优价格,而非通过中间贸易商。
有些客户干脆不和我明说,直接默认我就是中间商,把我拉黑。
信任一旦失去,想要成交,简直白日做梦。
说完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再说说与同事之间的信任危机。
因为一年见不到几次面,久而久之,我成了公司里的客人,一问三不知。同事们的配合度,也大打折扣。
曾经有好几批大货,因为沟通不畅而返工。车间的人真是胆大,竟然不与销售沟通清楚细节就敢批量生产。
到最后要返工了,他来一句,我以为就是这样做!
要是正常在工厂坐班,我想,这些问题可以避免。
再不济,我自己有眼睛,在工厂来来回回转几圈后也能发现。
这样的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后,同事之间的信任也没了,矛盾还会越积越深。
更麻烦的是我与老板之间的信任,犹如高空中的氧气,越来越稀薄。
这次因为带团队的问题,两人闹得不欢而散。
事情的具体经过是这样的。
毋庸置疑,作为销售,业绩排第一位。
前些年,工厂人不多,订单虽也不多但胜在稳定,支撑一个小工厂的正常运转,不成问题。
但今年情况变了。
老板为了突破自我,扩大了工厂规模,租了两个厂房。
套用他的原话,要么破釜沉舟,要么就地关门。
为此,今年年初他招了三个业务,建立起一个小型的销售团队。
对工厂来说,这是利好之事。工厂扩大,销售端自然要扩大。但老板想让我这个“老人”来带他们。
说实话,我心有余而力不足。
远程带团队,效果不佳;回去工厂上班,我个人不行。矛盾就此产生了,老板的态度也冷了。
其实,我和老板之间,十几年的交情,早已超越了上下属关系,建立了战友般的情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隔阂不断积压,总有一天,曾经的体面,会被距离消磨殆尽。
我的焦虑,也不断升级。
至于焦虑的原因,不是怕被踢出局,而是看着曾经熟悉的一切渐行渐远而无能为力。
当然,生意场合,何谈情谊。更何况大环境不好,小工厂的生存都成问题,员工本应和工厂站在一起共渡难关。
于我,很难。
中年女人,有家室,有女儿要照顾,再跑那么远离家工作,我于心不忍。
原本就不是女强人,原本就是个安于生活的普通人。
我想,总有一天,我会放手。不想拖工厂的后腿,也不想自己太煎熬。
既然注定是个普通人,那就立足家庭,相夫教子,做个平庸的家庭主妇,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
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