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三大战役,按道理,老蒋有汽车、飞机、坦克、大炮,军事实力强太多了,为什么还输的那么惨?
他老是越过各级指挥官瞎指挥,弄得将帅之间矛盾重重。
一有大仗,蒋介石就爱直接插手。
时间长了,国民党好多一线高级将领,只听蒋介石的命令和手令。
主要是任人唯亲,不看才能、不信任下属、国军将领不团结、只想要城不想要人、失去民心。
任人唯亲不看才能,老蒋用人,就看重黄埔出身、是不是浙江老乡这些。
两边打得正激烈的时候,蒋介石突然飞回南京了,宋美龄让蒋介石回去,处理家里的事。
一、老蒋在辽沈战役的指挥之误
(一)老蒋为何亲自指挥却陷入被动
辽沈战役的时候,老蒋亲自指挥,结果却搞得很被动。
锦州被围起来后,老蒋让廖耀湘兵团,往西去支援。
可卫立煌和杜聿明商量后,觉得不能马上打锦州。
他们跟蒋介石说,应该赶紧把廖耀湘的兵团撤回来,但是老蒋根本不听,非得坚持自己的想法。
(二)老蒋在辽沈战役里被动,原因不少
第一,他对东北战局的判断错得离谱。
当时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占了大部分地方,国民党军队被困在沈阳、长春、锦州,这三个不挨着的地方,补给特别难。
可老蒋就只相信,国民党军队的装备好,觉得能在东北和解放军拼个高低。
第二,老蒋指挥的方法不对头。
他老是越过各级指挥官瞎指挥,弄得将帅之间矛盾重重。
在辽沈战役里,蒋介石和卫立煌,就为要不要打通沈锦线争来争去,一直到战役都开始了,也没个结果,战前准备工作也没做好。
解放锦州的时候,廖耀湘在彰武、新立屯那,磨蹭了一个星期。
廖耀湘带的国民党军,西进兵团比东进兵团厉害,可他心里,一点都不想离开沈阳,就老琢磨,怎么能把这事儿糊弄过去。
所以廖耀湘,就决定去攻占彰武、新立屯一线,他有两个目的:
一是彰武、新立屯,是东野后勤补给线的关键地方,廖耀湘想靠这个,让东野放弃解放锦州,好给蒋介石一个交代;
二是彰武、新立屯,离锦州的东野主力远,不用担心被东野“围城打援”。
就因为这个,廖耀湘在彰武、新立屯待着不动弹,坐视锦州的国民党军被消灭。
等锦州解放了,廖耀湘还以为能回沈阳呢。
没想到蒋介石非让他重新夺回锦州,这可把廖耀湘弄慌了,连着犯了好几个低级错误,最后也被东野给消灭了。 辽沈战役里,廖耀湘兵团,本来是去救锦州的,结果半道就停了。
廖耀湘知道,东进兵团在塔山那被挡住后,就觉得锦州的范汉杰部,在解放军全力进攻下,能撑多久很难说。
东西两兵团对进,夹击锦州地区解放军,关键得是锦州守军能坚持住。
要是锦州守不住,东进兵团又打不下塔山,和锦州守军会合,那西进兵团继续往西走,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危险境地。
后来,虽然蒋介石严令廖耀湘:“亲自带着辽西兵团主力,连夜渡过新开河,占领新立屯,再向锦州前进”,“要是再耽误,就按军法处置”。
廖耀湘没办法,只能下令部队渡过新开河西进,可因为之前耽搁了,廖兵团还在路上呢,锦州就被解放军占了。还有,廖耀湘兵团留在彰武地区,也有配合长春,随时接应郑洞国突围的打算。
可惜这时候,长春外面有好多解放军围着。
同时,廖耀湘占领彰武,想切断攻锦部队的后方补给线,来解锦州之围。
但这主意打错了,彰武丢了,根本没影响后勤补给,新的补给线,很快就又建好了。
蒋介石最后一次参观卢沟桥的时候,锦州被围,失败的样子已经出来了,他心烦得连日记都没写。
1948 年 9 月,辽沈战役爆发前,国民党在东北有 50 多万兵,还有新一军、新六军这样的精锐主力,但是分散在长春、沈阳、锦州这三个孤立的据点里。
蒋介石准备去葫芦岛鼓舞士气的时候,特意去了卢沟桥,这象征意义很明显。
他可能觉得,这次还能像 11 年前那样赢。
可这时候蒋介石心里特别烦,特别不安,锦州被围,如果救不了,东北战局就完了。
失去东北意味着啥,蒋介石心里清楚得很。
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里的头一个。
在这之前,大家都觉得,国共内战还得打好几年,看不出谁有明显优势。
辽沈战役之后,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共产党要赢解放战争了。
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的时候,蒋介石有没有办法呢?
刘斐给蒋介石出了上中下三策让他选。
要是蒋介石处理得好,还有机会扭转战局。
下策是解长春之围,断东野的退路;
中策是放弃锦州、长春,沈阳的守军从营口撤;
上策是东西两边一起进攻,夹击东北野战军。
可蒋介石最后不光丢了锦州,沈阳、长春也没了。
辽沈战役里,我军抓住老蒋两个要命的错误,一下子围住并消灭了 10 万锦州守军。
东野进攻锦州,锦州守军人心不齐。
老蒋把锦州守备司令孙渡换了,派范汉杰,空降到这个位置,这是临阵换将的错误。
而且锦州守军战斗力差别很大,滇军系统的部队,打仗不积极,将帅之间也不和,范汉杰对锦州的情况太乐观,战略上犯了大错。
(三)看《大决战》,分析辽沈战役国民党军的四大失误
国民党军将帅分歧大得很,一直到战役开始,国民党高层,还在为要不要打通沈锦线,争个不停,战前准备根本没做好。
国民党军队有个明显的毛病,就是将帅不和,这和蒋介石老越级瞎指挥有关,也和蒋介石,重视嫡系、轻视旁系的治军习惯有关。
国民党辽沈战役输得惨,除了蒋介石瞎指挥,和卫立煌也有关系。
锦州被解放军围了后,老蒋让廖耀湘兵团西进支援,卫立煌和杜聿明商量后,不同意马上攻锦州,还建议蒋介石赶紧把廖耀湘的西进兵团撤回来,可老蒋不听。
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就因为等蒋介石和卫立煌争论,要不要执行这个部署,耽误了好多时间,没抓住直接退到营口的好机会。
解放战争:1948 年辽沈战役,国民党为啥在东北输这么惨?
原因有三个。
首先,是整体战略上放弃农村造成的;
其次,我军在东北的总体战略,专找国民党军的弱点;
第三,国民党所谓的精锐,从印缅回来的美械师,其实也没多厉害。
辽沈战役里,蒋介石亲自飞到沈阳坐镇指挥,为啥又突然飞回南京呢?
蒋介石在东北局势危险的时候,亲自到沈阳指挥。
可两边打得正激烈的时候,蒋介石突然飞回南京了。
是因为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在上海,把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的扬子公司,给查封了,宋美龄出来调解,让蒋介石回去,处理家里的事。
在辽沈战役里,既然知道卫立煌不行,老蒋为啥不让杜聿明来指挥呢?
在解放战争的辽沈战役里,我东野百万大军把卫立煌的东北剿总打得很惨。
好多人会问,卫立煌不行,为啥不派杜聿明来指挥呢?
答案是就算来十个杜聿明也没用。
因为当时我军在东北,已经占了全面压倒性的优势,杜聿明擅长打顺风仗,来了也白搭。
而且林总和杜聿明在东北的较量,也是我军和国军力量,此消彼长的过程。
解放战争前期,杜聿明确实让林总挺头疼,可我军善于在战斗里总结经验,在战争里学习,很快就扭转局势了。
到了 1948 年,共产党在东北势力大得很,国民党被挤到几个孤立无援的城市里,苦苦支撑。
这种情况下,杜聿明来了也改变不了啥。
二、淮海战役老蒋用人的纠结
(一)刘峙为何被任命为淮海战役剿匪总司令
蒋介石让刘峙当徐州“剿总”司令,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军队特别看重资历、关系和派系斗争。
在当时的中原战场上,能和白崇禧对抗的,就只有资历老、级别高的刘峙了。
当时国民党的嫡系部队,大部分都是黄埔系的,他们的长官,就得是黄埔教官级别的元老,这样才能镇得住那些将领。
最重要的是,刘峙对蒋介石忠心耿耿。
刘峙是唯一符合这三个条件的人。
刘峙虽然被叫做“猪将军”,但蒋介石给他配了个副司令杜聿明。
杜聿明是刘峙的学生,学生帮老师是应该的。
刘峙在淮海战役里,犯了好几个明显的错误。
错误一:提前泄露军事机密,害黄百韬兵团被围。
淮海战役前,黄百韬跟刘峙说,让部队往徐州靠,别被围歼了。
刘峙跟老蒋汇报后,老蒋同意了黄百韬的计划,让顾祝同飞到徐州,宣布撤守淮河的计划。
可会议一结束,刘峙没马上把命令告诉黄百韬,先告诉了自己在连云港的亲信,让他们赶紧把自己的家产运出来,这就把军事机密泄露了。
刘峙的亲信弄得满城风雨,盐商们都开始撤。
李延年兵团还没接到通知呢,盐商部队就乱哄哄地撤了。
刘峙的亲信唐经理还跑到 44 军驻地,要调用军车给刘峙运家产,影响了 44 军的行军速度。
大军过大运河的时候,桥上有学生、老百姓啥的,交通堵得厉害,大军过桥的速度慢得很。
华野知道黄百韬兵团要跑后,行动快得很,很快就追到运河边了。
黄百韬兵团的 25 军和 100 军,还没过河就和华野打上了。
两个军好不容易过了河,已经损失了一个师,全军部署乱套了,大撤退变成了大溃败。
黄百韬兵团被华野围住消灭,刘峙责任不小。
错误二:没判断出我军先打黄百韬。
淮海战役 11 月 6 日正式打响后,刘峙一直没搞清楚,我军先消灭黄百韬兵团的作战目标。
刘峙特别担心华野打徐州,想法很保守,光想着守住徐州。
面对各种各样的情报,刘峙觉得,华野主攻的不是黄百韬兵团,所以没采取啥应对措施,让局势越来越糟。
刘峙是几十万大军的最高统帅,他都迷糊,下面的人想绕过他执行军令也不行。
黄百韬兵团,虽然不是国军最厉害的兵团,但战斗力也不差,如果让他靠近徐州,和主力兵团会合,我军想消灭他就难了。
老蒋也知道刘峙能力一般,让本来打算出国治病的杜聿明,坐着担架又回到战场,指挥徐蚌会战。
杜聿明到徐州指挥部的时候,他回忆说:徐州指挥部乱哄哄的,刘峙不知道共军的意图,也没有明确的对策,慌得不行。
黄百韬集团被围住后,杜聿明想出了个“围魏救赵”的办法,就是用兵团主力去围攻中野,逼华野分兵来救,这样就能救黄百韬。
可刘峙觉得杜聿明这办法太冒险,没让执行,还是选了大军去救黄百韬的方案。
华野厉害得很,火力足,阻击部队守阵地的决心大,邱、李两兵团,后来进攻的时候光打炮,不用全力,最后导致杜聿明救黄百韬失败了。
从这些表现能看出来,刘峙在淮海战役里,指挥确实有大问题,叫他“猪将军”也不是乱说。
(二)老蒋为何想让白崇禧指挥
淮海战役的时候,老蒋本来想让白崇禧当国军总指挥。
一方面,把两大战场统一起来,战局可能会好点,而且白崇禧在国军里,也算个名将,赢的可能性大。
可白崇禧想起李宗仁的遭遇,又担心桂系被老蒋指挥没了,最后就反悔不干了。
白崇禧外号小诸葛,心眼多、主意多、反应快。
他对马上要来的淮海大战形势,看得很悲观,觉得国民党不行了,特别是面对淮海大战,国民党高层战略不清楚、拿不定主意,作战部署摆得像个“死十字”,想调整都来不及,这还没打就先输了。
白崇禧私下跟手下人说:“战局没法挽回了,就算再增加两个兵团也没用,多投入一个兵团就多送一个兵团。”
白崇禧觉得,对蒋介石的嫡系悍将指挥不了。
指挥军队就得权力集中统一,军令得统一。
可徐州集团好多部队都是蒋介石的嫡系,别说是邱清泉、黄百韬这些兵团级的悍将,不会听白崇禧的,就连军师一级的指挥官,也不一定听他的。
国民党派系太多,不同派系就像隔了座山。
徐州剿总,本来就是蒋介石为了牵制白崇禧设的。
现在白崇禧突然来指挥这些骄兵悍将,哪有那么容易。
白崇禧不想被蒋介石直接插手战事。
白崇禧和蒋介石打交道这么多年,也斗了这么多年,他太了解蒋介石的脾气了。
一有大仗,蒋介石就爱直接插手。
时间长了,国民党好多一线高级将领,只听蒋介石的命令和手令。
可战场形势变化快,前线指挥员,要是没有临机决断的权力,肯定会耽误战机。
特别是蚌埠离南京近,这更方便蒋介石遥控指挥,和直接插手战事。
白崇禧决战准备不充分,没有指挥机构可用。
蒋介石请白崇禧统领中原军务的时候,离我军发动淮海战役没几天了。
打仗得有指挥机构。
白崇禧知道:徐州的指挥机构他不能用,也用不了,在蚌埠建个新的指挥所又来不及,唯一能行的,就是把他武汉华中“剿总”的指挥机构,全搬到蚌埠去。
就算这样,时间也不够。
而且指挥机构搬离武汉,就等于让他放弃华中的地盘和势力。
白崇禧这么做太不划算。
从这些原因能看出来,白崇禧拒绝指挥淮海战役,是想好了的。
三、杜聿明在两场战役中的无奈
杜聿明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中的作用
在辽沈战役里,杜聿明没指挥好廖耀湘兵团撤退,东北局势不好的时候,又被从徐州调到东北。
在淮海战役里,杜聿明还没到徐州,黄百韬就被包围了,后来又因为蒋介石的命令陷入困境,最后被俘虏了。
杜聿明有军事才能,可在老蒋的瞎指挥下,发挥不出来。
淮海战役刚开始的时候,杜聿明还没到徐州,黄百韬兵团就被围了。
杜聿明到徐州后,面对复杂的战局,想了些办法,可因为蒋介石老干预,其他将领也有不同意见,这些办法都没法实施。
杜聿明在淮海战役里想了个“围魏救赵”的计策,就是用兵团主力去围攻中野,逼华野分兵来救黄百韬。
可刘峙觉得这办法太冒险,没让执行,还是选了大军去救黄百韬的方案。
华野厉害得很,火力足,阻击部队守阵地的决心大,邱、李两兵团后来进攻的时候光打炮,不用全力,最后导致杜聿明救黄百韬失败了。
在淮海战役后期,杜聿明的部队,被解放军包围在陈官庄地区。
杜聿明想带着剩下的人突围,可解放军攻势太强,他的突围计划失败了。
最后,杜聿明打扮成士兵的样子,带着十几个侍从趁天黑逃跑。
逃跑的时候,杜聿明为了不暴露身份,让副官给他刮了胡子,换了士兵衣服。
可还是被一个捡粪的村民发现了,村民把他们的情况报告给了解放军。
然后杜聿明就被解放军俘虏了。
杜聿明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里的表现,能看出来他有军事才能,也很无奈。
他有好的军事谋略,可在蒋介石的瞎指挥下,没法好好发挥,最后导致国民党军队输了。
四、老蒋用人问题导致的失败
(一)老蒋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中,用人有何问题?
老蒋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里,用人的毛病特别大。
主要是任人唯亲不看才能、不信任下属、国军将领不团结、只想要城不想要人、失去民心,这些方面。
任人唯亲不看才能方面,老蒋用人就看重黄埔出身、是不是浙江老乡这些。
比如在辽沈战役里,老蒋不停地换主帅,从杜聿明到陈诚再到卫立煌,每次换人的时候,都没好好考虑将领的实际能力。
在淮海战役里,让刘峙当徐州“剿总”司令,刘峙虽然资历老,可能力不行,被叫做“猪将军”。
像薛岳、关麟征、孙立人,这些有本事的将领,却没被重用。
(二)不信任下属,也是老蒋用人的大问题
在辽沈战役里,卫立煌是最高指挥官,可他没有最高指挥权,蒋介石老跑到东北来指挥,卫立煌想好好指挥都不行。
在淮海战役里,蒋介石的命令变来变去,本来杜聿明能带着 30 万大军,逃出包围圈,就因为蒋介石临时改命令,结果被我军包围了。
国军将领不团结,在这两场战役里特别明显。
地方将领有时候根本不听蒋介石的调遣,将领之间各顾各的,就想保存自己的实力。
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里,蒋介石想让傅作义集团增援,老是被拒绝。
桂系的白崇禧,在解放战争里也不听蒋介石的,还老跟他作对。
在淮海战役里,黄百韬兵团被围后,其他兵团为了保存实力,敷衍了事,一看情况不对就跑。
老蒋只想要城不想要人,在解放战争里,好多将领说放弃城池,老蒋死活不同意。
比如济南战役里,王耀武建议弃城,被老蒋骂了一顿,最后兵败。
在辽沈战役里,郑洞国本来有机会突围,可蒋介石不想放弃长春,一直让他守着,等军心散了才让突围,这时候已经晚了。
(三)失去民心是老蒋失败的重要原因
老蒋主要维护资本家的利益,像蒋经国在上海打虎行动失败,就是因为,蒋介石太护着江浙财团,民心就没了。
在淮海战役里,蒋介石有汽车、飞机保障,但华野依靠百万民众,用小推车运输物资,保障了前线将士的供给。
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民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些用人问题,导致了国民党在三大战役中的惨败!#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