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海神妈祖是莆田的林墨,但是泉州的天后宫却被认定为国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也是大陆妈祖庙中唯一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说起妈祖,在我国沿海地区可是最受欢迎的海神了,甚至她的影响都到了贵州,而且妈祖最神奇的是,历代帝王的封号太长了,估计没有人能记住,当然能顺利读下来的也没有几个,到了光绪,妈祖的全部封号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嘉佑敷仁天后之神”。
有人说妈祖的封号达到了64个字,其实是误读,因为它漏了同治和光绪的封诰嘉佑、敷仁。
泉州的妈祖庙为天后宫,位于鲤城区天后路上,旁边就是中山路,距离晋江也就是三四百米的距离。
天后宫由来天后宫历史悠久,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有三殿、山门、两廊、两亭组成;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赐额“顺济”,取顺风以济之意,遂称为顺济宫。
那么,顺济宫是如何变成天后宫的呢?这不得不说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对妈祖进行的36次诏封。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元世祖下诏“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于是妈祖的天妃得以正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圣祖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至此,妈祖庙完成了从顺济宫到天妃宫,再到天后宫的转变。
天后宫见闻天后宫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文化遗产22处代表性遗迹点之一,内接城区,外连海港,北枕“三台”(清源山),主体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线上,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东西轩、四凉亭、两斋馆和梳妆楼等。
天后宫山门为1990年重建,但其却是清代晋江县学棂星门移过来的。山门为牌楼式,青龙石柱,木构斗拱,面阔三开间,长23.23米,深3.93米,高9.42米,屋顶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重檐四面坡,歇山顶。大门两侧浮雕麒麟,整体结构华丽壮观。
天后宫的山门是别有洞天,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入,视线一下子就被迎门墙挡住了,绕过来的不是地面,而是一戏台,这种设计在北方是看不到的。戏台正对面则是庄严高大的大殿。
大殿与山门之间,左右各有一株不知几百年的高大的榕树,树下有石碑数通。
大殿即天后宫正殿,虽然其历尽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正殿四周台基均有花岗岩砌筑而成,四面浮雕“鲤鱼化龙”“八骏云火”“鹤舞云中”等图,让庄严的宫殿有了诗情画意。
正殿面阔进深均为五间,九脊重檐四坡顶歇山式建筑,正脊为燕尾脊,主体建筑为木构架结构。门窗弯枋雀替花雕精致细密,纹饰丰富多彩,既有几何图案,又有花卉兽人物。木架梁柱斗拱通体施以朱红为主调的油漆彩绘。殿前一对青石龙柱,雕刻的盘龙蜿蜒曲折,栩栩如生,据导游介绍,两龙分别为师徒二人所雕,而右柱尤工,盖徒弟所为,又为一美丽的传奇故事。
正殿正中祠妈祖天后神像,左右分别祀广泽尊王和中坛元帅。
德济门遗址天后宫门口是一片空旷地带,中间黄土残砖,貌似一处废弃的工地。走进才会看到竟然还有三门锈迹斑斑的铁炮,原来此地也是泉州世界文化遗产22个遗迹点之一的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始建于南宋(公元1230年),当时为镇南门,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改称德济门。目前残存的遗址残存南北长36.5米,东西宽49.1米,周长171.2米,是城门遗址。由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拱桥以及瓮城、城门等组成,泉州古城唯一保持的城门遗址。
泉州,作为宋元中国海洋贸易中心,古城内至今依然古韵悠悠,保持着历史风貌的古迹众多,天后宫能够以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闻名,当然离不开历代朝廷的封诰,妈祖作为我国封诰名称最长的神,在我国本地宗教中的特殊地位也可以窥其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