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15万军队参战折损12万,30万人被屠,失守之责该谁担

山河寻史 2023-12-06 20:54:21

1937年12月,日军集合三路大军向南京城进发,30万军民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主帅弃城、抗战艰巨、混乱撤退,成了压死10万大军的三座大山,城破导致30万军民被屠,南京这一历史之殇,究竟谁该为它的失守担责。

淞沪战败,南京唇亡齿寒

1937年,淞沪会战失败后,蒋介石带领一众国民军队退守南京,誓要守住国民政府的大本营。

但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局势来看,日本进攻南京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南京城必将是一场恶战。

果不其然,1937年12月1日,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城进发。

他们不仅武器装备齐全,而且除主力部队之外,还包括了通信部队、铁道部队、航空部队、工兵部队、兵站部队等多个兵种,共计20万人参战。

而反观国民政府军这边,作战人员虽然有15万之多,但这其中包括一部分从淞沪战场上退下来的疲惫不堪且不同程度受伤的老兵,还有3万多激情满怀但基本没什么作战经验的新兵。

更不要说,国民政府军的武器装备了,虽然他们拿着的是国内作战部队中最好的装备,但和日本技术先进、杀伤力强的重型武器相比,简直是分分钟被秒得连渣都不剩。

靠这样的15万大军,去抵抗日本的20万精兵强将,无异于以卵击石。

当时有国民党将领提出,采用游击战打法,利用国内丰富的地形地貌优势,将日军困在拖死。

但蒋介石不同意。上海失守已经让他丧失了一部分国际支持和民心信任,南京是大本营,轻易不可弃之。

于是,老蒋发布了固守南京的作战命令,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发动对日的南京保卫战。

三道防线艰苦作战,誓死守卫南京

在唐生智的带领下,国民政府军制定了三道防线的作战计划,第一层防线设在汤山镇、镇江和栖霞山,第二层防线在紫金山和雨花台,最后一层防线就是城垣守卫防线。

12月6日,日军突破苏南防线,逼近我军第一道防线。此时的南京城,三面被围困,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战场。

次日凌晨,考虑到南京形势危急,蒋介石留下作战部队离开南京,奔赴江西。这可谓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奠定了战略基础。

12月7日,日军突破第一道防线,为了诱降国军,松井石根派飞机在南京城内大肆散发投降书,一时间搞得人心惶惶。

但司令长官唐生智却丝毫不为所动,命令各部“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

但遗憾的是,第一道防线还是被突破了,12月10日,日军向雨花台、紫金山、光华门等阵地发起猛烈进攻,试图突破我军的第二道防线。

国军教导总队坚决抗敌,激战数日,日军毫无进展。

无奈撤退,混乱渡江损失惨重

但增援日军从四面八方赶来,甚至还有日军渡江,南京形势愈发危急,蒋介石意识到,此时撤退还能保存有生力量以伺机反攻,若再不撤退,15万军队则生死难测。

于是向唐生智下达了“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的命令。

为了保证各个作战部队的有序撤退,唐生智当即召集参谋部协商撤退计划,打算在12月14日晚上开始撤退。

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12月12日,雨花台阵地失守,日军向城垣阵地发起猛烈进攻。

在坦克、大炮的炮轰下,城垣阵地仓皇陷落,南京城陷入一片混乱。

原本的撤退计划还来不及下发,城内守军已经乱成了一团。

有部队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却早早渡江撤退,而有的部队直到战至最后一人,都没有机会从前线撤下来,最终英勇牺牲。

无奈之下,唐生智于12日傍晚5点,正式发布了撤退命令,并开始部署撤退行动。原本的计划是大部由正面突围,一部随司令部由下关渡江。

但在正式命令下发后,唐生智又做出了口头指示:第87师、第88师、第74军及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

这是导致撤退混乱的第二重原因。口头指令不仅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而且还存在巨大的可操作空间,或者说是给了几个部队不执行命令的理由。

这就导致所有接到撤退命令的部队,一股脑全部涌向下关,导致交通堵塞,门洞拥堵,各部争先抢后,挤成一团,不少人在这样的踩踏中丧生。

即便侥幸到了下关,但人多船少,能真正登船撤退的部队少之又少。不少官兵自制木筏渡江,结果却被湍急的水流冲走,丢掉了性命。

南京失守,惨绝人寰大屠杀

12月13日,日军全面占领南京,南京失守。

在江边焦急等待渡江的百姓和士兵,被日军残忍杀害。到最后成功突围并撤退的国民仅有3万多人。

南京陷落后,一部分官兵因为没能及时撤退而滞留在城中,南京城的大街小巷充斥着枪声和炮火轰隆声,曾经繁华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如今变得满目疮痍。

日军占领南京后,开始了为期6周的疯狂大屠杀,城中军民死伤无数,男人被拉走做壮丁,女人被强奸、杀害,连老人和孩子都不能幸免。

12月的南京简直是人间炼狱,街头尸体摞着尸体,大白天都不敢在外面走动,生怕一出门就和家人成了永别。

日军在南京城打砸抢烧,大火没日没夜的烧,南京城的三分之一都破坏殆尽。

中国军民被屠杀达30万之多,造成了永远的历史之殇。

大屠杀给南京带来了空前惨痛的灾难,这段历史成为南京保卫战最为痛苦和沉痛的一页。

历史之殇,永远难忘

这场惨烈的大屠杀成为世界上最为严重的战争罪行之一,对中日关系和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一方面激发了更多中国人的抵抗意志,成为坚持抗战的重要动力。

另一方面,大屠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各种舆论斗争在世界范围内展开。

一些国家和组织谴责日本侵略,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制止日本的侵略行为。这为中国后来在世界范围内争取支持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究其失败原因,蒋介石的离开让原本就指挥受限的抗战局面雪上加霜,主帅率先弃城,已经失了三分之一的士气;淞沪败退、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让守城官兵希望渺茫。

而最后的混乱撤退,则是造成上万官兵被残忍屠杀的直接原因。

无视黎民生死,忽视百姓生计,撤退的蒋介石及其他高官,没有为城中百姓做好部署,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保护和安全,最终酿成了历史灾难。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南京保卫战的失败,让国军开始重新思考和调整作战战略。

但同时,我们也更加清楚的看到,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无法站在人民立场救苦救难的。

全国人民对中国的出路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求索,逐渐意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这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南京保卫战是中国抗战历史上的一座丰碑,虽然战局最终告败,但在这场战争中展现出的中国军民顽强抵抗和无畏坚持的精神,为中国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激发了无穷无尽的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而不懈奋斗。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