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乌尔善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封神第三部》已完成粗剪,将在《封神第二部》上映后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他强调三部曲是一个“完整的人”,第三部作为“腿和脚”,将展现更大规模的神仙斗法与战争场面,特效难度远超前作。

导演的“恳求”与反思
面对《封神第二部》的口碑争议(豆瓣评分5.8,远低于第一部的7.9),乌尔善坦言“观众失望让我遗憾”,并承诺会认真考虑批评意见。但他也强调三部曲的创作态度和方法始终如一,剧本早在2014-2018年完成,拍摄历时18个月,试图用“完整性”说服观众给予第三部机会。
《封神第二部》争议焦点特效降级与审美争议
殷郊法相“煤气罐成精”:三头六臂的蓝色形象被吐槽像“阿凡达”或“蓝精灵”,尽管特效公司澄清该镜头由国际顶级团队Scanline VFX耗时18个月制作,但观众认为其缺乏中国神话韵味,更偏向西方魔幻风格。
战争场面潦草:相比第一部“朝歌城战”的精细调度,第二部的西岐保卫战被批为“无脑打斗”,缺乏战略布局与战术设计。

角色崩塌与叙事失衡
姬发人设退化:从第一部的果决领袖变为优柔寡断的“恋爱脑”,因邓婵玉之死犹豫不决,甚至需要女性角色推动关键剧情,被观众质疑“成长型男主反向操作”。
工具人泛滥:元始天尊被殷郊吸干法力、杨戬哪吒沦为“救场工具人”,申公豹等角色戏份大幅缩水,支线剧情松散拖沓。
文化表达与改编争议
导演试图融合东方神话与西方魔幻,但观众认为第二部失去《封神演义》的“魂魄”,如十绝阵简化、法宝对决缺失,反而呈现“低配版《指环王》”既视感。
第三部前景:机会与挑战并存导演的“补救”承诺
乌尔善表示第三部将聚焦“九曲黄河阵”等经典战役,并增加神仙斗法的视觉奇观。他强调特效团队已针对第二部反馈优化技术,例如提升法术场面的东方美学质感。

观众信任危机
透支的IP信誉:第二部票房虽破11亿,但远低于第一部的26亿,且被《哪吒2》同期压制。观众质疑乌尔善“吃老本”,尤其是主创团队负面新闻(如选角导演“四等人”言论)进一步削弱信心。
对比竞品压力:《哪吒2》凭借本土化特效与紧凑叙事实现口碑票房双赢,反衬《封神2》的“敷衍”,加剧观众对第三部的观望态度。
行业与市场的考验
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标杆项目《封神三部曲》耗时11年、耗资30亿,若第三部未能扭转口碑,可能影响资本对同类大制作的投入。
乌尔善需在第三部中平衡商业性与艺术性,避免重蹈“为特效牺牲叙事”的覆辙,并解决角色塑造扁平化的问题。

导演的“豪赌”与观众的抉择
《封神第三部》能否逆风翻盘,取决于乌尔善能否将观众批评转化为实质性改进。若第三部能修复特效审美、强化角色弧光、回归东方神话内核,或有机会挽回口碑;若延续第二部的创作惯性,恐难逃“三部曲烂尾”的骂名。
正如费翔所言,《封神》系列可能是中国电影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宏大项目,但其最终命运,仍将由观众用脚投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