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成“24小时护工”:困在屎、尿里,撕开了4400万人的伤疤

嗨翻体育秀 2024-09-04 04:36:45

北京,二环内,一间普通的住宅,却住着一位“非凡”的住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

然而,这位在互联网和新媒体传播界声名鹊起的学者,却被迫卸下光环,成了一个全天候待命的“护工”。

没有学术研讨的唇枪舌战,没有学生论文的批阅修改,只有日复一日的屎尿屁,和仿佛永无尽头的绝望。

这一切,都源于一位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

很多人对胡泳的遭遇感到震惊,或许还夹杂着一丝难以言说的“优越感”:你看,即使是北大教授,也逃不过这样的宿命。

但鲜少有人意识到,这并非个例,也并非偶然。

中国老龄化研究中心的数据像一记警钟,振聋发聩:截至202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8亿,其中,失能老人规模更是高达4400万!

这意味着,至少有4400万个家庭,像胡泳一样,正深陷泥潭,苦苦挣扎。

而这,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在中国,像胡泳这样的“三明治一代”,上有老下有小,本就肩负着沉重的家庭责任。

而失能老人的出现,则如同雪上加霜,将本就摇摇欲坠的生活压垮。

202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破了胡泳原本平静的生活。 母亲,这位曾经精明能干、操持家务井井有条的老人,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

这个消息,对胡泳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起初,他还能安慰自己,这只是衰老的正常现象,只要悉心照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但现实,却无情地撕碎了他的幻想。 母亲的病情,急转直下。

曾经熟悉的面孔,变得陌生而遥远; 曾经温暖的话语,变成了毫无逻辑的呓语; 曾经利索的行动,变成了步履蹒跚的挣扎……

而最令胡泳崩溃的,是母亲彻底丧失了自理能力。

吃饭要一口一口地喂,穿衣要一件一件地帮,甚至连大小便,也无法控制。

房间里,总是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异味,那是绝望的味道。

为了照顾母亲,胡泳辞退了保姆,推掉了大部分工作,将自己“囚禁”在那间小小的屋子里。 曾经,他是学生眼中的“学术大咖”,是指点江山的“意见领袖”。

而如今,他却成了一个围着母亲“屎尿屁”团团转的“老妈子”。 每天的生活,被切割成无数个碎片: 换洗床单,清理污秽,喂饭哄睡,安抚情绪……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不到尽头。 最令人心酸的是,即使面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也毫无感知,甚至还会因为胡泳的“疏忽”而大发脾气。

每每这时,胡泳都感到深深的无力和绝望。 他多想回到过去,回到那个母亲尚且健康的时刻。 可是,时光无法倒流,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母亲,一点点地“消失”在他的世界里。

胡泳的故事,并非孤例。 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胡泳”,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苦苦支撑着失能老人的晚年。

他们中有的是企业高管,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普通工人,还有的,甚至还是未成年的孩子。 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拥有不同的身份,却有着同样的困境和挣扎。

根据中国老龄化研究中心的数据,平均每个失能老人,需要1.6个家庭成员进行照护。 这1.6个人,意味着多少个家庭的重担,多少个人的牺牲?

他们中,有人被迫放弃了事业,有人错过了爱情,有人甚至因此患上了抑郁症。 而这一切,仅仅只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不抛弃,不放弃”。

社会,似乎对他们的付出,视而不见。 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失能老人照护需求。

优质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费用高昂,而普通家庭根本无力承担。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更是形同虚设,难以提供专业化的照护服务。

政策的缺位,更是让这些家庭,孤立无援。 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难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照护补贴,杯水车薪,无法弥补照护者的时间成本和精神损耗。 在这样的困境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只能选择将老人送进条件简陋、管理混乱的养老机构。

而那些选择在家照护的家庭,则如同陷入泥潭,越陷越深。 “4400万个胡泳”背后,是4400万个家庭的困境,更是整个社会的疼痛。

失能老人照护问题,不仅关乎家庭幸福,更关乎社会稳定和发展。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的多方努力。

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提供更多优质、价廉的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人的需求。

另一方面,要加强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养老服务行业。

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减轻失能老人家庭的经济负担。 扩大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将更多失能老人纳入保障范围;

加大对失能老人家庭的经济补贴力度,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此外,还要加强对失能老人家庭的精神关怀和心理疏导。

许多照护者,在长期高负荷的照护压力下,身心俱疲,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因此,要建立健全失能老人家庭的心理咨询和疏导机制,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全社会对失能老人照护问题的关注度和重视度,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年轻人要理解和尊重老人的需求,积极参与到家庭照护中来; 社区要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媒体要加大对失能老人照护问题的宣传力度,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这一事业中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关注失能老人,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共享幸福。

参考资料:河北新闻网: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

0 阅读:28

嗨翻体育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