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先生是对男性的一种尊称。有些地方,也有女士将自己的丈夫称为自己的先生。但是在看一些人物介绍,特别是民国时期的人物介绍时,往往将很多女性也称为“先生”,比如:“杨绛先生”、“何香凝先生”等。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女性被称为“先生”的问题。
“先生”一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最初,“先生”指的是年长或有学问的人,男女皆可称之。然而,随着儒家思想的普及和男权社会的形成,“先生”逐渐成为对男性的尊称,尤其是对读书人的尊称。
辛亥革命之后,随着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的变革,女性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并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其中,许多女性在学识和成就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丝毫不逊色于男性。这时候,开始有人使用“先生”来称呼这些有成就、有学识的女性。这是对她们的一种认可,也是一种尊重。
在改革开放后,“先生”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通常是在“先生”之前加上对方的姓以表示尊重,如:王先生等。此时,“先生”一词特指成年男性;久而久之,人们就将“先生”与男性关联了起来。因此大家对民国时期对女性称为“先生”感觉不适应,其实换种说法大家就很好理解了:
“先生”一词,在过去也曾是对“老师”的称呼,比如:教书先生。由此引申出来,先生一词就是针对有学识人士的称呼,无关乎性别。在这种情况下,某些知识女性被称为“先生”也就理所当然了。
当然,即使在民国时期,女性也不是可以随便就被称为“先生”的。通常情况下,如果在学校的女性老师一般被尊称为“女先生”。只有当一位女性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并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后才可以被称为“先生”,除了文章开始提到的两位先生外,其他比如:妇女界杰出领袖“宋庆龄先生”、建筑学家、才女“林徽因先生”、昆曲研究学家“张允和先生”等。
最后说个题外话:张允和先生的丈夫是中国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老师,他是明确反对将“先生”一词用在女性身上的,他曾在“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中发了一篇小短文《女士不宜称先生》,文中给出的建议是:“慎重使用语词,不再称女士为先生”。
搞得这么奇奇怪怪干啥呀?在华夏古代,先生就是老师的意思啊,先生就是先生出来的嘛。你去看的日漫,日剧,那日本人就逮着什么人都叫老师,就是从华夏抄袭过去的。所以你叫这个先生也不好。改叫男士,女士,这样你才能区分开,也还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