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韩国媒体《先驱经济》发表文章称,中国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在韩国市场反响热烈。
比亚迪电动SUV车型ATTO 3在品牌上市15天内就突破了1800辆的预签约量。
此外,ATTO 3在韩国销售首日,仅6家经销商推测就签订了约180辆预售合同;
第一周预购订单突破1000台,且订单中九成都是高配车型。
而,比亚迪2024年其1吨电动卡车T4K销量增长了三倍以上。

比亚迪以其强劲的技术实力,如刀片电池技术安全性高、续航表现好。
车型多元,像汉EV、唐EV等,融合高性能与智能科技,唐EV 600D四驱版零百加速4.4秒。
还配备智能驾驶辅助和 DiLink 4.0智能网联系统。
价格比同级进口豪华车低,性价比出色。
2022年进入韩国市场后销量可观,获得消费者认可。

比亚迪此次发布的“天神之眼技术矩阵”,以“发布即量产、加配不加价”的强硬姿态,将高阶智驾功能覆盖至7万级车型,立志“让智驾从高配变标配” 。
该技术矩阵通过全栈自研与垂直整合能力,把“5R12V12U”多传感器方案(5毫米波雷达+12摄像头+12超声波雷达)零增配成本植入全系车型,打破“智驾必高价”的行业定律。
从“长江智行5000里”长测全程0接管,到全球首创易四方泊车、易三方泊车,其技术突破经复杂路况实战检验。
基于璇玑架构的端到端大模型,还赋予系统持续进化能力,预计2025年底将OTA推送城市记忆领航功能(MNOA)。

面对比亚迪在智驾领域的迅猛发展,韩国业界压力倍增。
有博主在网上发文——
这竟然是中国品牌?
凭借高性价比与高品质打入韩国家庭……
中国品牌崛起 :比亚迪、小米等品牌纷纷崭露头角,韩国企业苦思“应对之策”
末了,还说: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改变了想法,我准备买中国车了,自从我买了中国产品,从来没后悔过。
韩国网友回得也很有意思。

韩国已经完蛋了。一个事事都得依赖他人的国家,不管做什么都没用。用不了一代人的时间就会有结果了。

之前我休年假去了上海,有种置身未来世界的感觉。
真的太令人惊叹了

说中国把国家的命运押在科学技术上,这话让我深有感触。我们把国家的命运押在哪了呢???

有韩国网友看了韩国博主测试比亚迪腾势z9 - GT“天神之眼”自驾系统的视频后惊评“我感觉自己就像井底之蛙”。
还有网友表示“感觉韩国就只剩下房地产、医疗行业和法律界了,我们的现代汽车的自动驾驶是怎么回事,韩国经济着实令人担忧”。

据韩国日报2月15日报道,比亚迪宣布将为几乎所有车型配备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并且作为标准配置免费提供给消费者。这一举措不仅让比亚迪的股价飙升,也让竞争对手特斯拉的股价出现了波动。
《华尔街日报》指出,尚未获得在中国上市批准的特斯拉正逐渐失去市场份额,预测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光环将会减弱。瑞银也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汽车制造商将在智能创新和民主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