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宏观政策调整不仅是力度的持续加码和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更是反映了政策定位和政策逻辑的重大转变。
▲概念图: 逆周期调节成为近年来各国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的主导思路之一 。 图/IC photo 新京报社论 “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述之中。 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回顾近年来的宏观调控历史,关于“逆周期调节”并不罕见,但加上了“超常规”的前缀,不仅意味着在宏观调控政策上的主动能动意愿进一步加强,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都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经典经济学理论中,逆周期调节主要是为了熨平经济周期,减少经济的过度波动。面对需求不足的情况,政府应当发力创造需求。通过这种政府干预,可以缩短经济下行周期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熨平经济波动”。 回到当前来看,随着上一轮移动互联技术革命红利见顶,经济周期也逐渐进入下行区间,逆周期调节也成为近年来各国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的主导思路之一。逆周期调节就像是钟摆中的“稳定器”,为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重要平衡力,减缓了下行周期的波动和阵痛。 站在中国经济的视角来观察,近年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在多年实践中不断完善,更加注重预调微调和结构性调整。 例如,通过扩大MLF(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的担保品范围,创设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等,都有效地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为市场主体应对“市场失灵”风险提供了保障。 也正是因为此前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发挥了显著作用,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利好释放。叠加“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表态,可以预期的是,未来的逆周期调节步伐应当会从货币政策扩展至财政政策领域。 比如,通过进一步给企业减税降费、增加公共投资等,在财政货币政策的“双轮驱动”下进而形成新的合力,通过宏观调控创造和激活需求,托举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此外,跳出政策本身的作用力来看,“超常规”此番不同寻常的表述,在预期管理上显然也成效明显。从市场解读来看,普遍认为本轮宏观政策调整不仅是力度的持续加码和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更是反映了政策定位和政策逻辑的重大转变。 事实上,有效的预期管理,可以阻断负反馈循环,避免悲观情绪的蔓延。但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不足的挑战仍然比较大。穿透“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表述背后,其目标还是会议所提出的“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客观地说,当前我国政府投资规模不可谓不大,但投资效率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提高投资效率、盘活存量资产已成当务之急,这也是扩大需求的题中之义。 而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的需求提振只是开始,更重要的还是在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之后,尽可能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相信通过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能够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和应变能力,不断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吴兴发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