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警惕“先用后付”小心欠下账单,好开通不能关闭,网友炸锅

柳丝摇曳情缱绻 2024-12-01 19:01:46

现在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支付方式的变化让购物体验也变得越来越轻松和便捷。

先用后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模式,“即时拥有,无需预付款”,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不过这种方便快捷的背后,可并不是全无风险。

最近央媒直接就点明警惕“先用后付”,小心欠下巨额账单!

本文内信息来源已赘述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仅供参考

前段时间双十一刚结束没多久,央媒就曝光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老年消费者也就是老李,他突然在家收到多个快递,而他对这些商品毫无印象。

他好像没有买过这些东西,但是上面的地址和联系方式都是自己的,那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

后来在询问自己的孩子后才得知,这些商品是通过电商平台的“先用后付”功能购买的。老人家也不太懂这些,看见先用后付就点了几下,结果没想到直接下单了一堆东西,家里快递堆成山了。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尤其是在一些家庭中,老年人或孩子的误操作正成为这种支付模式的高发群体。

收到不明快递后,他们往往会陷入“我没有买过这东西,它从哪来的”的困惑,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对支付平台和购物网站的信任危机。

像是小编,在购物软件浏览时,就经常会不小心误触先用后付。

相比传统购物方式,“先用后付”让消费者可以“先体验”,但如果支付期限被忽视或者超时未付,就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例如,一些消费者未及时留意到系统提醒,导致欠款金额累计增加,甚至影响了自己的信用评分。

对于本就不熟悉这类功能的人来说,这一系列问题带来的压力往往超出预期。

还有就是最坑的,平台将这个设置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有的消费者还啥都不知道呢,功能就被悄摸开通了。

开的时候简简单单,关的时候可就难上天了,找都找不到。

而且现在很多平台都在推广“先用后付”,还将其描述为一种“无息分期”,但是其背后的规则可是不少。

比如,逾期付款是否会触发滞纳金?功能默认开启是否经过用户同意?这些问题,往往在消费者实际操作中才会暴露出来。

虽然说先用后付不用输密码,地址和自己的信息也全部都有,方便了很多,但是便利带来了消费升级,但也对消费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在面对这种支付方式时,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风险。 老年人是现代电商经济中逐渐崛起的消费力量,但他们对支付技术的理解和风险意识普遍不足。

许多老年人只会基础的操作,对于“先用后付”这样的新功能缺乏了解。如果功能默认开启,老年人甚至可能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触发支付。

孩子们则是另一类高风险人群。许多家长将手机借给孩子玩游戏、看动画,殊不知这可能埋下了隐患。

孩子们在点开页面时可能不经意间开启了支付功能,导致商品的“莫名其妙”购买。

家长事后处理起来,还要和商家交涉退款或其他流程。

“先用后付”的核心在于“无需当下支付”,这一模式会给人带来一种“购买不花钱”的错觉,从而放松消费警惕,甚至失去对开支的控制。

人们在使用这类功能时更倾向于购买高价格商品,认为还款时间充裕。然而,这种心理常常会导致冲动消费和不必要的支出。

而当还款日到来,消费者可能会发现自己需要支付一笔超出预算的金额,从而陷入经济压力。

并且“先用后付”与传统借贷系统挂钩,这意味着一旦消费者未能按时还款,可能会影响个人信用评分。

信用记录对现代人的生活至关重要,大到贷款买房、申请信用卡,小到出行,任何负面的信用信息都可能产生影响。

消费者可能因为几次小额逾期,付出巨大的代价。

面对这种新型支付模式,我们一定提高警惕,仔细阅读条款。在使用任何新功能时,了解相关条款是非常必要的。

尤其是像“先用后付”这种涉及资金的功能,消费者需要明确了解使用规则和可能的费用问题。

不要因为图方便而忽略关键条款,也不要轻信平台的宣传。

定期检查账户和订单,保持良好的消费习惯,对于网购频繁的消费者尤为重要。

尤其是家中有老年人或孩子的家庭,更需要定期核对他们的支付记录。 无论支付方式如何变化,理性消费始终是最重要的原则。

在购物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

学会区分“想要”和“需要”,将有助于避免因“先用后付”带来的冲动消费。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商家和监管部门, 许多消费者抱怨“先用后付”功能开启容易关闭难。

这种设计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使用门槛。

平台应当提供清晰简便的关闭流程,让消费者在有需要时轻松关闭功能。

平台在推出类似功能时,应当明确告知消费者使用条款,尤其是涉及费用、信用记录影响等核心内容。

支付平台可以增加提醒机制,例如在即将超期时通过短信或App通知用户,帮助他们及时还款。这不仅能够降低逾期率,也能提升用户对平台的信任感。

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支付平台的监督,确保创新模式不会侵犯到消费者权益。

“先用后付”作为一种支付方式,本身并没有错。它的核心目标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灵活的购物选择。

然而,在实际推广和使用过程中,消费者、平台与社会各界都需要承担各自的责任,共同打造健康的消费环境。

无论支付方式如何便利,理性始终是消费的第一原则。

参考资料

央视频-《警惕“先用后付”小心欠下账单~》

光明网-《家里老人莫名网购多件商品?“先用后付”套路多!转给家人→》

极目新闻-《明明没付款但商品到家了?来看“先用后付”的千层套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