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好的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夜班总是格外漫长。凌晨三点,我正在值班室里写病历,突然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打破了急诊室的宁静。抬头望去,只见一位中年女子搀扶着一个面色发紫的老人跌跌撞撞地冲了进来。十五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这绝非普通病例。
"医生,我爸爸快不行了,求求你救救他!"中年女子声音哽咽,老人已经出现明显的发绀症状,呼吸急促,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位老人名叫张大爷,72岁,退休教师。从他女儿断断续续的叙述中得知,张大爷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已有十余年。平日里靠服药和间断性吸氧维持,这次因为感冒引发急性加重,在家吸氧整整一周都不见好转。
护士迅速测量了生命体征:血压160/95mmHg,心率120次/分,呼吸频率30次/分,血氧饱和度仅有75%。我立即安排进行胸部CT、血气分析、心电图等一系列检查。
检查结果很快出来: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性炎症,伴有气肿改变;血气分析提示严重的Ⅱ型呼吸衰竭,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65mmHg,远超正常值。这些数据无不在警示着病情的危重程度。
"张女士,您父亲目前的情况比较危急。"我详细解释道:"检查结果显示,他不仅有严重的肺部感染,还合并了Ⅱ型呼吸衰竭。我建议立即住院治疗,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配合抗感染、化痰等综合治疗。"
接着,我特别强调:"在治疗过程中,氧疗是关键环节。我们会根据您父亲的具体情况调整氧气流量,这个参数必须严格按医嘱执行,千万不能随意更改。"
张女士连连点头:"我都记住了,一定严格遵医嘱。"
入院后,我们给张大爷配置了2L/min的低流量氧气,同时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持续监测血氧情况。经过一天的治疗,老人的情况有了明显好转,血氧饱和度提升到90%左右,呼吸困难症状也有所缓解。
第二天查房时,我注意到张大爷精神状态不错,还能和家人简单交谈。"张大爷,感觉怎么样?"我一边查看监护仪上的数据,一边问道。
"好多了,喘不那么厉害了。"张大爷虚弱地说。
我详细询问了夜间的睡眠情况,叮嘱他继续保持目前的治疗方案。临走前,我再次强调:"记住,氧气流量一定要保持在医嘱规定的范围内。"
可就在第三天凌晨,变故突然发生。护士紧急呼叫说张大爷出现意识障碍。赶到病房时,我看到老人已经陷入昏迷状态,面色铁青,嘴唇发绀。血氧监测仪显示,血氧饱和度paradoxically升高到98%。
直觉告诉我情况不对,立即查看了氧气流量表,触目惊心的数字让我倒吸一口凉气——8L/min!这个流量足足是原来的四倍!
"到底是谁调高了氧气流量?"我的语气中带着焦急。
张女士瘫坐在椅子上,声音颤抖:"医生,对不起...是我调的。昨晚我看爸爸睡觉时呼吸还是有点费力,就想着多给点氧气兴许能让他舒服些..."
紧急抽取动脉血气分析显示:二氧化碳分压高达90mmHg,pH值降至7.15,提示严重的呼吸性酸中毒。这正是我最担心的并发症——氧气中毒导致的二氧化碳潴留。
危急时刻,我们立即启动抢救预案:调整呼吸机参数,降低氧浓度;静脉推注利尿剂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给予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同时予以镇静、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然而,高浓度氧气已经对张大爷的器官功能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经过长达4小时的全力抢救,心电监护上的心率还是变成了一条直线...
张女士瘫倒在地,撕心裂肺地哭喊:"爸爸,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我太无知了..."
这个令人痛心的教训,让我深感有必要向大家详细讲解一下氧疗的专业知识:
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特别是COPD患者,他们体内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呼吸调节机制。正常人的呼吸中枢主要受二氧化碳浓度调节,而这些患者却主要依赖血氧浓度来调节呼吸。
一旦血氧浓度突然升高,他们的呼吸中枢就会误认为不需要那么费力地呼吸了,呼吸频率和深度随之减少。这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呼吸减弱→二氧化碳排出减少→体内二氧化碳潴留→产生呼吸性酸中毒→各器官功能受损。
就像园丁给花浇水需要把握分寸一样,氧疗也讲究精准施治。医生开具的氧气流量,是基于患者的病情特点、血气分析结果等多项指标,经过专业计算得出的最佳剂量。盲目增加氧气流量,不仅不会加快康复,反而会带来致命危险。
回想张大爷的病例,我深感医疗科普工作任重道远。很多时候,悲剧的发生不是源于家属的不负责任,而是源于认知的偏差。他们满怀善意地想要帮助病人,却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酿成大错。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深刻体会到,除了治病救人,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医学知识同样重要。我们要耐心讲解每一个治疗细节背后的原理,消除他们的疑虑和顾虑,建立起互信的医患关系。
此外,医院管理层面也应当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管理和教育。可以通过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手册、举办健康讲座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医学认知水平。同时,也要加强医疗设备的管理,对重要参数设置权限控制,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望着窗外渐亮的晨光,我在病历本上写下这个沉重的病例。这不仅是一个医疗事故的记录,更是一个关于知识缺失的警示。生命的脆弱,不仅需要医者的专业,更需要全社会对医学知识的重视和理解。
医者,除了悬壶济世,还肩负着传播医学文明的使命。愿这个教训能唤醒更多人对医疗专业性的重视,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科学规范的治疗。毕竟,对生命的敬畏,始于对医学的了解。
合上病历本的那一刻,我暗自下定决心:要把这个案例写成文章,发表在医学科普平台上,让更多人了解氧疗的科学原理。唯有知识的光芒,才能照亮健康的前路。
医路漫漫,重任在肩。我们不仅要治愈病痛,更要用知识的力量,守护每一个珍贵的生命。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