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驱动下的功绩追求
特朗普为人极为自恋,他真的在乎他人死活吗?答案是否定的。
以俄乌问题为例,他的目标不过是借此获取诺贝尔和平奖。如今,他心心念念的是有朝一日自己的形象能被刻上总统雕像山。
在他眼中,最大功绩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外,是征收关税;对内,则是化解债务。
他渴望成为众多美国总统中,唯一一个能从他国获取利益,同时又能削减美国债务负担的人。
这的确切中了美国次贷工人以及纳税人的关注点,也是当初特朗普给选民许下的承诺。实际上,他未必真正理解经济,也不一定清楚美国与全球经济之间复杂的互动、依存关系。
但他能敏锐察觉到美国经济的表面困境,知道如何抓住普通人的痛点,进而煽动民众支持自己。
“特朗普2.0”班底的幕后运作
需要明确的是,特朗普与所谓的“特朗普2.0”并非同一概念,我们不能高估特朗普本人的智慧。他或许并不清楚自己的行为会给世界带来多大危害,但其班底幕僚中必定有深谙此道之人。
其中不乏妄图报复并重新改写世界规则的激进分子,或是精于投机的政客。他们借助特朗普这一“幌子”,将自己的政治经济理论蓝图包装在特朗普的理念之下,以此增加这些理论被采纳的概率。
哪怕这一过程会引发动荡,哪怕需要对特朗普阿谀奉承,但相较于掌控世界的巨大诱惑,这些牺牲都显得微不足道。
就拿白宫经济智囊团首席史蒂文·米兰来说,研读他的《重构全球贸易体系用户指南》后会发现,其核心思路与我在《对等关税是历史必然》中所阐述的一致,即为了美国利益重塑贸易规则。
这位哈佛教授深知关税有代价,并非理想的长期政策,但鉴于特朗普偏好关税,他便将关税作为短期必要的对抗策略。
诸如“海湖庄园协议”这类命名,也是讨好特朗普的手段。所以,我并不认为特朗普有什么宏大抱负,他更多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伟大,满足那种所有国家都来求他的虚荣心。
也正因如此,特朗普的行事风格与“特朗普2.0”班底的理论时常相互矛盾。“特朗普2.0”一方只能忍受特朗普制造的混乱与疯狂,只要最终能朝着他们设定的目标推进就好。
美债危机下的态度转变
那么,特朗普为何突然态度松动,声称愿意与中国达成协议呢?原因在于,特朗普的软肋并非美股和美元,而是美债。
在他的逻辑里,对外征收关税可以吹嘘为增加联邦收入,对内动用马斯克和所谓的“政府效率部”是为了削减联邦支出,再促使美联储降息就能减轻美债的利息负担。
所以当美股大跌时,特朗普并未像第一任期那样退缩,甚至还加大了关税威胁。
然而当最大债权国日本以及一些机构开始抛售美债,美债不仅未展现出避险属性,全球投资者还逐渐对美元资产失去信心,美债流动性危机初现端倪,收益率持续攀升,而美联储却袖手旁观时,特朗普才真正着急了。
美国人为何如此关注美债呢?这就如同中国人对地方债的担忧。
美国如今背负着36万亿美元的巨额债务,2024年支付的利息首次超过国防开支规模,2025年需偿还的利息高达9523亿美元,这笔债务不知要子孙后代多少代才能还清。
特朗普上任这几个月来,真的削减了债务负担吗?事实并非如此。马斯克起初宣称“狗狗计划”要帮助削减2万亿美元支出,后来改口为1万亿美元,如今目标似乎变成了1500亿美元,大幅缩水。
并且,自特朗普就职以来,政府支出比前任在2024年同期还多出1540亿美元。这是特朗普首次真正与东方大国正面较量,也第一次见识到东方大国的强硬态度。
特朗普之前为何那般自信?因为在第一任期,他对东方大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金额大致在3000亿至3600亿美元,而这些成本大多由本国企业和民众承担,企业无奈选择外迁或打价格战应对。
但此次关税加征幅度太大,谈判也陷入僵局。正如中方所言,在当前关税水平下,美国输华商品已毫无市场接受的可能,继续加征关税不过是毫无意义的数字游戏,中方自然不会理会。
特朗普越发意识到自己似乎失去了主动权,不过他自己也说过自己灵活,甚至不用打电话,就有可能选择暂时停战。当然,美债作为他的软肋,短期内压力还将持续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