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翻车靠力气赚钱心里才踏实,底层劳动者的苦难真不用歌颂

文翰说情感 2024-12-10 08:07:31

2024年3月4日,央视网发布了一个名叫《靠力气赚钱心里才踏实,是无数平凡人的生活信仰》的视频,这个视频的主角是一个在重庆做了30年棒棒的50岁的普通大叔,他名叫冉光辉。

棒棒是重庆非常常见的一种职业。这座城市依山而建,坡多坎多,车子在当地运输货物并不方便。因此,棒棒们就成为了当地最重要的搬运工力。

因此,有一群人只能依靠一根棒棒维持生计。

在镜头下,冉光辉光着膀子,弓着腰,小心翼翼地将比人还高的货物装载到小车上。他的汗水从脸颊滑落,却舍不得擦一下。

这活儿既费力又熬人,一天只能赚一百来块钱,还得看运气。要是没活干,那只能饿着肚子回家了。

在一段视频中,一个穿着得体的外国人用充满赞叹的语气说:“当他手持闪耀的竹棒,你可以看见他的眼里闪烁着灼热的光芒。

”他旁白的背景音乐则是温馨而轻松的更有趣的是,视频中的女声还煞有介事地宣称:“相信'下力'就可以'爬坡上坎',这既是社会运转的原始逻辑,也是无数个'冉光辉'们的生活信仰”。

说得真好听啊,但谁又知道冉光辉因为腰肌劳损在家躺了好些天呢?没等完全康复,他就又背起了棒棒往外跑。并不是他不想休息,实在是家里等着用钱呢。

他最奢侈的享受就是抽便宜烟。

人们常说劳动者眼里有光,但这真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吗?还是因为被生活磨砺得麻木和疲惫?每天过早起床、工作至深夜,利用一切可得的机会来多赚些钱,害怕哪天身体撑不住,无法再从事这份辛苦的工作。

这样的生活,真的值得人们歌颂吗?那些口口声声说"靠力气赚钱心里踏实"的人,恐怕无法真正感受一整天弯腰背着重物在路上行走的滋味。

央视原本想拍摄一部关于励志正能量故事的作品,却不小心将底层劳动者最真实的生活呈现了出来。

他们被称为城市的搬运工和社会运转的润滑剂。

这个故事本来应该结束,但是一辆意外入镜的保时捷使得这则"正能量"视频翻了车。

原本是个普普通通正能量的短视频,但在最后一个画面就突然翻车了。画面中,冉光辉的身影被拉得老长,他身体后倾地拉着几百斤重的小车,背上的汗渍格外清晰。

而此时,一辆白色保时捷从对面驶来,这强烈的对比瞬间让整个视频的味道变了。

网友们先是愣住了一下,紧接着评论区就炸了锅:"为什么他不开保时捷拉货?""看到这保时捷我就笑了。"讽刺的一幕让原本想表达的"靠力气赚钱踏实"的主题变得有些尴尬。

贫穷和富有的矛盾冲突过于尖锐,让人无法理解视频原本的主题。

至此,假如央视大大方方承认这个画面失误,这事儿就过去了。然而,他们接下来的操作让人大跌眼镜,重新上架的视频里,那辆白色保时捷竟然被P掉了。

这种遮遮掩掩的行为反而让我觉察出一种内心的不真诚。

更搞笑的是,眼尖的网友发现,在被P掉的白色保时捷背后的栏杆另一边,还停着一辆黑色的卡宴,而且这辆车比刚才被P掉的白色保时捷还要贵!这下可真是欲盖弥彰,想遮也遮不住了。

然而为时已晚,这个充满讽刺意味的画面已经被广大网友称为"世界名画",在网络中形成了一股风潮迅速传播。

这一幕走红并非偶然,引人热议的原因在于它的真实性。一方面有起早贪黑,仅凭体力赚取百元的棒棒,另一方面又有百万豪车的富豪。

央视原计划制作一个歌颂劳动者的视频,但由于一些意外,最终拍摄出来的却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画面。当他们试图用PS来掩盖这个问题时,却不知道这种遮遮掩掩的做法反而使这个视频的虚伪更加明显。

实际上,生活在各种反差之中。只是平时我们已习以为常,未曾仔细观察和理解这些细节,直到这一幕被定格在镜头里,才让人猛然惊觉:啊,原来我们的社会还是这个样子。

谈到美化现实,最近河南日报发布的一则麦田视频,让人不禁想起了其中的讽刺意味。

要说媒体美化现实的操作,河南日报最近就做了一件。他们发布了一个视频,名为“河南的麦田有多治愈”,画面中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麦田,配上了“大地上满是绿色写下的诗句”这样的文案。

旁白诗意盎然地述说着:"春天的河南,一片碧绿无垠,生机勃勃的景象,大地上满满都是绿色写成的诗句"。这是小麦第一大省的独特生活写照,也是孕育五谷丰登又一年的满怀希望。

那么,今春就去老家河南赏青吧,感受春天带来的希望和浪漫。

这浪漫的词藻让农民的子女们非常不满,评论区瞬间就炸开了锅。有人质问:“我父母半夜浇水,天还没亮就起床去抢井,你竟然跟我提治愈?”也有人表示,“治愈?到底是治愈什么呢?不是应该去辛苦工作,得到雨水,然后好好浇水吗?这得多累啊。

我只知道浇地的时候可能会让皮肤被烫伤,并且一斤小麦也买不到一瓶矿泉水。

对于农民来说,他们眼中的景象是一幅辛酸苦辣的诗意风景。河南是中国小麦第一大省,种地完全不能依赖天吃饭。

一旦遭遇干旱,农民们不得不半夜起来排队抢水井,有的直接累倒在水井边,累到倒头就睡。在炎炎夏日,他们必须在毒辣无比的太阳底下,弯着腰忙忙碌碌,而皮肤被晒的火辣辣的。

这句话揭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即某些人在治愈的过程中,却忽视了亿万人所承受的痛苦。

实话实说,宣传自己省的绿色麦田没问题,但是如果把农民的辛苦劳作美化成"治愈"风景,那就有点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的意味了。

就像央视那个棒棒的视频一样,当媒体只看到表面的"美",却对底层人民的艰辛视而不见,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近日,人民日报也以"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为主题进行了讨论,然而这真的是事实吗?让我们继续探讨。

这件事情还要追溯到人民日报前阵子发表的一篇文章。文章述说了两个"励志故事":一对来自河南的小夫妻到义乌创业做起电商,通过不懈的勤奋努力实现了富裕生活;还有一位河南的小伙子,他参加了培训班并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都能获得七千元的收入。

然而,这篇文章一发布,评论区立刻就炸开了锅。

在看看冉光辉,他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好好干"呢?每天早出晚归,生活简朴,他最大的花费就是买便宜烟。然而,尽管他如此努力,却还是没有逃脱腰肌劳损的折磨。

没等伤口痊愈,又得继续工作,因为生活不会停下来等待个人的情况好转。

现在的年轻人谁不想努力呢?但现实往往是,沉重的房贷、车贷像两座大山压在他们身上,物价飞速上涨,但工资增长却停滞不前。

农民朋友们的生活更是倍感艰辛,他们是最勤劳的劳动人民,然而,就算土地种得再好,也买不起一辆保时捷。

企业员工发现,虽然他们的工资涨了,但社会的消费水平也随之上升了。

“要好好干到什么程度才能日子变甜?”这句网友的留言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这句话好在哪呢?

这句话用了“要好好干”作主语,唤起了人们对艰辛付出的共鸣,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同时,这句话以“才……”的句式,强调了努力的重要性,让读者明白只有付出才能实现美好的前景。

最后,通过“日子变甜”来形容努力带来的幸福感,使读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这篇文章的问题在于它没有真正深入到底层人民的生活中,就像央视的那个视频一样,只是看到了加了美颜滤镜的世界,觉得底层人民虽然辛苦但很幸福。

他们不懂那些为了生计而苦苦挣扎的人,也不懂那些为了金钱而无助的人。

这些报道发生了翻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并不一定是坏事。

这些报道常常失败,例如从央视歌颂棒棒工的报道,到河南麦田的拍摄,再到人民日报的励志故事,其原因在于居高临下地歌颂痛苦。

余华说得没错:不要轻易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不会带来成功,不值得追求。虽然苦难无法避免,但磨练意志是必须的。

这个现实真的很扎心,比我们想象中还要扎心。底层人民辛辛苦苦一辈子才能买一套房子,而有的人却一下子贪污了2714套房子。

老实说,我并不是说勤劳奋斗有问题,只是我感到疑惑,为什么那些坐在写字楼里的人可以把别人的苦难包装成正能量?他们以“弘扬劳动精神”为名,实际上却是在为贫富差距贴金。

就像《骆驼祥子》里的祥子,他并非没有想要购买属于自己的黄包车,而是奋斗了半辈子,却始终无法实现。

所以,这一系列由报道引发的翻车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变成了好事。至少,网友们的评论向大家真实地揭示了底层劳动者的真实生活,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个群体的真实状况。

只有看清问题的真正面目,我们的社会才能有所行动,而不是只在表面上粉饰太平。

希望掌握话语权的媒体们能明白,与其歌颂苦难,不如更多地关注如何帮助底层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毕竟,身上穿的罗绮,不是养蚕人能穿的。

比起那些动不动就对别人说"你们太棒了"的人,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减少劳动者的辛苦。

在我国,有无数个“冉光辉”,他们需要的并非被当成励志故事的主角,而是真正得到关注与帮助。我们期待,在国家的努力下,贫富差距能够逐渐缩小,底层劳动者能获得更多的选择与机会。

这,正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0 阅读:2

文翰说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