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景帝朱祁钰下场悲惨:做恶人不彻底,做好人不合格

时光旧梦回 2024-12-28 15:07:05

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朝那一段段波谲云诡的故事,总是能勾起后人无尽的遐想。而朱祁钰的一生,更是如同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传奇大戏,充满了意外、挣扎与无奈,在大明的皇位更迭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却又略显悲凉的一笔。

出身低微,无缘皇位的皇子

朱祁钰的登场,起初实在是有些黯淡无光。他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有着两个儿子,长子朱祁镇,那可是皇后所出,一出生便集万千宠爱与尊贵身份于一身,嫡长子的光环耀眼得让人无法直视。而朱祁钰呢,他的母亲只是个罪奴,身份低贱又敏感,这仿佛是一道沉重的枷锁,从他呱呱坠地起,就注定了他在皇宫中的尴尬处境。

朱瞻基在世时,对这个次子小心翼翼,甚至都不敢将他放在宫中抚养,仿佛生怕这个孩子的存在会打破宫廷中某种微妙的平衡。直到自己生命垂危之际,才匆匆将朱祁钰接回宫中,可即便如此,也未曾给予他任何实质性的封赏,就好像他只是一个被临时想起的、无关紧要的存在。在那个等级森严、尊崇祖训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的皇宫大院里,朱祁镇稳稳地坐在皇位继承人的第一把交椅上,朱祁钰呢,连想都不敢想自己有朝一日能登上皇位,只能默默在角落里,看着兄长享受着一切荣耀与瞩目。

风云突变,临危受命的监国

时间悄然流逝,朱瞻基驾崩后,朱祁镇顺理成章地登上皇位,成了明英宗。或许是出于亲情,又或许是太皇太后张氏的意思,朱祁镇对这个弟弟还算照顾,登基大典刚一结束,就册封朱祁钰为郕王,还格外开恩,允许他不必前往封地就藩,就这么留在京城生活。在众人眼中,朱祁钰既没有母亲家族势力的撑腰,自身又一直默默无闻,根本不可能对朱祁镇的皇位构成威胁,就像是皇宫中一个无害的、可有可无的点缀。

然而,命运这个爱开玩笑的家伙,却在公元 1449 年,狠狠搅动了大明王朝的平静湖面。北方的蒙古瓦剌部如汹涌的潮水般,大举进犯边境,军事重镇大同转瞬之间便沦陷敌手,一时间,战火的硝烟弥漫在大明的北疆上空。

那时的朱祁镇,年仅 22 岁,刚刚熬死了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 “三杨”,初掌大权的他,满心壮志豪情,急于向世人展示自己卓越的文治武功,想要挣脱文官集团那看似束缚的管控。在他眼中,瓦剌大军的进犯,哪里是什么危机,分明就是一个绝佳的舞台,一个能让他尽情挥洒才华、扬名立万的好机会。而他的心腹太监王振,在一旁不断煽风点火,信誓旦旦地说,只要大明的大军一到,瓦剌那帮蛮子定会吓得肝胆俱裂,不战自退。

被热血冲昏了头脑的朱祁镇,不顾群臣的极力反对,态度强硬地要御驾亲征。朝堂之上,他怒目圆睁,大声咆哮:“我爹能亲征,我爹的爷爷五征漠北,为何我就不行?难道我就比他们差?” 群臣面面相觑,被皇帝的怒火震得哑口无言,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带着一帮功勋重臣,率领着 50 余万帝国精锐,浩浩荡荡地奔赴北疆。

可谁能料到,这场亲征竟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噩梦。大军还没来得及与瓦剌正面交锋,就在土木堡遭遇惨败,50 余万将士如同风中的蝼蚁,被瓦剌大军无情屠戮,几乎全军覆没,朱祁镇自己也沦为了俘虏。消息传回京城,犹如一道晴天霹雳,整个大明帝国瞬间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人心惶惶,朝不保夕。

瓦剌大军趁胜追击,一路逼进京师,眼看着大明的江山社稷危在旦夕。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为了稳定摇摇欲坠的人心,应对前所未有的危局,群臣们紧急商议,孙太后无奈点头,一直被忽视的朱祁钰被推到了台前,先是担任监国之职,暂代处理朝政。短短十天之后,局势愈发紧迫,他不得不正式登基为皇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年仅 23 岁的朱祁镇,一夜之间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了太上皇,这命运的转折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力挽狂澜,坐稳皇位的挣扎

此时的朱祁钰,内心那叫一个纠结啊。他压根儿就不想当这个皇帝,在他看来,这分明就是替人背黑锅,等危机过去,还得乖乖把皇位还给兄长,自己不过是个临时的 “打工仔” 罢了。但身为老朱家的子孙,流淌着守护祖宗江山的热血,又肩负着沉重的历史责任,他根本没有推脱的余地。

好在朱祁钰并非平庸之辈,在这绝境之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与智慧。尤其是在于谦等忠臣的鼎力协助下,他迅速组织起京城的军民,调兵遣将,筹备粮草,一场惊心动魄的北京保卫战就此打响。

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明军将士们在朱祁钰的激励下,个个奋勇当先,以命相搏。于谦亲自披挂上阵,指挥若定,那坚毅的身影如同定海神针,稳住了军心。城墙上,士兵们张弓搭箭,投石机不断抛出巨石,砸向攻城的瓦剌军队;街巷中,百姓们自发组织起来,协助军队运送物资,传递消息。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鏖战,瓦剌大军终于被击退,大败而归,灰溜溜地退回了漠北。

经此一役,朱祁钰不仅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还凭借自己的英勇表现和英明决策,逐渐在朝堂上站稳了脚跟,坐稳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皇位。权力,这东西就像一杯诱人却致命的毒药,一旦尝过,便让人欲罢不能。起初只想应对危局、保全家业的朱祁钰,如今皇位在手,渐渐也有了私心,再也不想将这到手的皇权拱手让人。

兄弟反目,步步错棋的悲剧

瓦剌人在军事上吃了瘪,便打起了政治的主意。他们见朱祁镇这个太上皇留在手里也没啥用处了,还不如放回去,给大明内部搅搅局,引发一场内斗。于是,被俘虏了一年多的朱祁镇,就这么被瓦剌人送了回来。

这下可把朱祁钰给难住了,他心里是一万个不愿意兄长回来,这太上皇要是回来了,自己这皇位还能坐得安稳?可他又架不住 “忠义” 这顶大帽子的道德绑架,更挡不住满朝大臣们的议论纷纷、苦苦劝谏。无奈之下,他只得硬着头皮,随便派了礼部一个低级别的官员,敷衍了事地将太上皇迎了回来。

这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实则是他犯下的第一个致命错误。他要是真想当个 “好人”,就该顺了群臣的心意,迎合孙太后对儿子的思念之情,以最隆重、最盛大的皇帝仪式,风风光光地迎接太上皇回京,把该做的戏份做足,把面子给足,让天下人都挑不出毛病,皆大欢喜。要是他铁了心做 “坏人”,那就干脆做绝,在朱祁镇归国的途中,暗中派出大内高手,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其刺杀,然后巧妙地嫁祸给瓦剌,事后再痛心疾首地痛骂瓦剌背信弃义。虽说手段残忍了些,但想想朱祁镇当初一意孤行,亲征导致 20 余万大明将士血染北疆,50 多位勋贵和高官命丧黄泉,那些将士又何尝不是一个个家庭的顶梁柱?站在这个角度,朱祁镇的莽撞之举确实让无数人付出了惨痛代价,他若真因此丧命,也算是罪有应得。

太上皇回京后,朱祁钰的猜忌之心愈发强烈,他把朱祁镇安置在偏僻冷清的南宫,派锦衣卫层层把守,严密监视,那待遇跟囚犯没啥两样。不仅如此,他还妄图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 “隐患”,精心炮制了 “金刀案”。

事情的起因是朱祁镇感念老太监阮浪平日里对自己照顾有加,在阮浪生日之际,便将随身把玩的一把小金刀当作礼物送给了他。阮浪也是个实诚人,转手又将这御用之物送给了皇城使王瑶,谁料,这一幕被锦衣卫指挥卢忠撞见,卢忠如获至宝,赶忙报告给了朱祁钰。朱祁钰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他觉得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既能彻底扳倒大哥,又能让群臣闭嘴,堵住悠悠之口。

于是,朱祁钰立刻发难,咬定太上皇这是在结交看守太监和皇城官吏,意图复辟。他大动干戈,将阮浪和王瑶打入诏狱,严刑拷打,逼他们供出幕后主使,可两人咬紧牙关,愣是一个字都没吐露。在群臣的不断死谏下,孙太后也出面干预,这场闹剧最终才不了了之。卢忠见皇帝如此软弱,害怕引火烧身,干脆装疯卖傻,以求自保。

经此一事,朱祁钰仍不死心,他又命人将南宫的所有树木砍光,把南宫宫门的锁灌上铅,日常的生活用品和食物,只能通过大门上开的一个小口子递进去。这下,朱家两兄弟算是彻底撕破了脸皮,朱祁镇心中更是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复辟的念头愈发强烈,只为一雪前耻。

这 “金刀案”,便是朱祁钰犯下的第二个大错。既然已经把太上皇迎回了京城,他就该把好人做到底,学学李世民对待太上皇李渊、李亨对待太上皇李隆基的做法,在政治上与兄长保持绝对隔离,不让他接触朝堂之事,在生活上却给予优厚待遇,让朱祁镇在悔恨与落寞中度过余生。要是他真动了恶念,那发起 “金刀案” 就纯属多此一举,毕竟朱祁镇是正统皇帝,在全国臣民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满朝文武大多是英宗旧臣,还有威望极高的孙太后坐镇,就算坐实了朱祁镇想复辟,又能拿他怎样?倒不如派个心腹太监,在食物里悄悄下毒,或者让锦衣卫暗中送一杯毒酒过去,干净利落地解决问题,从此大明便可消除内乱隐患,对国家、对百姓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太子之争,陷入绝境的执念

当年瓦剌大军兵临城下,孙太后为了稳定局面,不得已让郕王朱祁钰做了皇帝,可她也留了一手,在这之前,抢先将自己的亲孙子、太上皇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

朱祁钰登基三年后,自觉朝堂上英宗的旧臣清理得差不多了,自己的皇位也稳固如山,便动起了更换太子的心思。他心想,自己辛辛苦苦做皇帝,要是日后皇位不能传给自己的儿子,那岂不是白忙活一场?虽说阻力重重,可朱祁钰决心已定,而且自他登基以来,确实干得有声有色,政绩斐然,人心渐向,威望也日益攀升。再者说,子承父业,本就是天经地义之事,孙太后虽心有不甘,却也不好公然强行阻拦。

景泰三年(公元 1452 年),朱祁钰力排众议,将年仅 5 岁的皇太子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自己唯一的亲儿子、4 岁的朱见济为皇太子。可命运仿佛又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朱见济被立为皇太子的第二年,便不幸夭折。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如同晴天霹雳,让朱祁钰悲痛欲绝,整个人仿佛一下子被抽空了精气神。

此后的几年里,一帮朝中大臣眼见国本动摇,轮番上书,恳请景帝重新立侄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以安定民心,稳固国本。可朱祁钰哪里肯答应,他一想到自己这些年的付出,就满心不甘,为此多次大发雷霆,甚至不惜对劝谏的大臣痛下杀手。他固执地认为,自己才 20 多岁,正值青春鼎盛,怎么就生不出儿子来呢?于是,他开始疯狂宠幸后宫女子,希望能早日诞下子嗣。

然而,事与愿违,不管他如何努力,身体却每况愈下,再也没能如愿以偿。相反,过度的纵欲让他年轻的身体彻底垮了,从此百病缠身,病入膏肓。

这便是朱祁钰犯下的第三个致命错误。他年纪轻轻,本可大大方方地做个好人,让侄子朱见深安安稳稳地继续做皇太子。毕竟,皇太子虽然离皇位近在咫尺,但只要皇帝健在,没有特殊变故,这中间就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完全可以等自己根基更加深厚,比如熬死孙太后之后,或者等自己多生几个儿子,再择机改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到那时,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可既然他已经动了废黜侄子的念头,选择做这个 “坏人”,那为何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回顾两千多年的历史,被废黜的皇太子又有几个能善终的?既然与侄子结下了梁子,倒不如暗中派人将朱见深除掉,只要做得隐秘,不留下把柄,也没人会去追究,毕竟朱见济能因病夭折,朱见深要是遭遇不测,旁人又怎会起疑?

倘若朱见深死了,日后那场惊心动魄的 “夺门之变” 便没了发生的可能。就算朱祁钰后来生不出儿子,也完全可以从旁支皇室中领养一个,如此一来,皇位就再也回不到朱祁镇一脉,他自己也能得以善终。

即便到了最后关头,朱祁钰已经病入膏肓,清楚自己大限将至,再也生不出儿子,皇位注定要传给侄子朱见深,他若能再清醒一回,做最后一次 “好人”,重新将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太子监国,安排绝对忠于自己的于谦辅政,那么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皇位接班人既定,像石亨等那些投机分子便没了冒险的理由,太上皇朱祁镇即便想复辟,也失去了意义,难道他还能造自己儿子的反?再说了,就算有小人胆敢发动 “夺门之变”,有于谦在,平定叛乱还不是易如反掌?而且,朱见深日后登基,鉴于自己的皇位承继于叔父朱祁钰,为了维护皇位的合法性,他也不会轻易对朱祁钰进行清算。

只可惜,朱祁钰在这一系列的关键节点上,一次次地选错了路,最终落得个被朱祁镇心腹太监谋害的悲惨下场,不仅皇位被废黜,身后更是凄凉无比。他的一生,本可成为一段拯救大明于危难的英雄传奇,却因执念与短视,陷入了权力的漩涡,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实在令人叹息。

0 阅读:73